红井子位于盐池县城东南,2003年前为红井子乡政府驻地,今撤乡并入大水坑镇。西距大水坑镇约15公里,西北距盐池县城60公里。1945年至年,是中共红井子工委(据点)驻地,盐池县五区政府亦设在此处。
1945年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中共三边地委根据中央西北局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对宁夏的统一战线工作,决定成立在三边地委领导下的宁夏河东工作组。组长由地委常委、专署保安处处长赵文献兼任,副组长由梁大均担任。河东工作组下设两个据点,一个设在盐池县西北部的余庄子,一个设在县东南部的红井子。红井子村南有一户姓张的人家,1936年被红军打了土豪,他家的一座大院遂为公家占用,盐池县五区政府和河东工作组红井子据点都驻于该大院中。
红井子据点负责人为何广宽,工作人员有杜录、聂秉和、张子玉、张世荣、高力(王承业)、程希萍、刘凤岐等。其活动范围包括:盐池(国民党统治区)、同心、金积、中宁、中卫5县。
红井子据点成立后,在中共河东工作组的领导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党工作。根据三边地委指示,各据点在原来只有4名党员的基础上,1946年6月发展到名,1947年3月马鸿逵进攻三边前发展到名。二是开展统战工作。据点通过家属、亲友及逃兵等各种关系,大力在马鸿逵部队中建立关系,开展吴忠市工作。三是群众工作。如据点干部聂秉和同志曾任八路军某旅民运科长,他听从党的分配,脱去军装,身着便衣,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找和培养工作对象,启发群众的觉悟,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印象。四是回民工作。抗日期间,宁夏川区回民逃到盐池、定边者达3000多人。在回民移民、难民及逃兵中发展党员,培养回民干部,为日后成立回汉支队创造条件。五是对外宣传工作。据点干部人人都是宣传员,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
1946年6月17日至21日,中共三边地委召开各据点负责人会议,根据中央西北局的指示,宣布撤销河东工作组,成立中共宁夏工作委员会,简称宁工委。工委书记由三边地委书记高峰兼任,地委统战部部长赵忠国任副书记,梁大均、何广宽等均为委员。
1947年1月1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会议,决定将宁夏工委与内蒙伊西工委合并,改称宁绥工委,任命朱敏为工委书记,赵忠国为副书记,梁大均、何广宽等为委员。同时将工委所属的余庄子、红井子、三段地(原属伊西工委)三个据点均改称“工委”。红井子工委书记为何广宽。
1947年3月24日,宁夏马鸿逵出动重兵侵占了盐池县,之后又侵占了定边、安边一带。宁绥工委被迫与三边地委一同撤退到陕北吴旗,红井子工委人员则全部编入宁夏人民解放军(回汉支队),转战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区,为保卫边区、解放宁夏而英勇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