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塬畔,位于盐池县南部山区的麻山乡(年前属后洼乡)李塬畔行政村所在地。西南距麻山乡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北距盐池县城110公里,四面环山,沟壑纵横。
1947年3月24日马鸿逵部队侵占了盐池县城及县属大部分土地以后,英勇的盐池人民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并没有被吓倒和屈服。中共盐池县委和盐池县政府带领机关干部、部分基干民兵和县保安部队,合编成为盐池县游击队(1948年后改称三边游击四大队),撤退到盐池县南部山区,转战于李塬畔、唐平庄一带,与中共宁工委领导的回汉支队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广泛地开展游击战斗。首先建立了李塬畔和苏家堡子两个乡的巩固根据地,然后不断向外扩展,在艰苦的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游击队员由最初的40多人发展到1948年的多人,1949年更发展到150多人。县委和县政府机关常驻李塬畔村,当地老乡自动给腾出两孔大窑洞,供县委、政府机关办公和开会。县委、政府在这里组织和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从1948年春天开始,随着西北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盐池游击队也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向南开展环县耿湾区五、六两乡的工作,向北深入大水坑、红井子、二道沟等地活动。当年秋季又开始向盐池四区进展,不断扩大和巩固游击区,缩小敌占区,摧毁敌伪保甲制度,恢复、建立革命政权和吴忠市党的组织。先后摧毁敌人3个乡21个保(盐池个,环县7个),将游击队的根据地由初期的2个乡发展到9个巩固乡和11个游击乡,先后对敌作战9次。
在游击战争的困难环境下,县委和政府没有固定驻地,一般以李塬畔、唐平庄、苏堡子等地为活动中心,人到哪里机关就在哪里。1947年盐池遭灾缺粮,干部和游击队指战员们每天只吃一顿饭,还要经常帮助群众生产劳动,过着既艰苦朴素又热烈紧张的战斗生活。有时为了追击敌人,战士们忍着饥饿,山里跑沟里卧,顽强坚持战斗。
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1949年8月,在西北野战军的支援下,赶走了盘踞在盐池的马鸿逵军队,彻底消灭了顽固反动的号称“八大山王”的8股土匪,8月日,光复了盐池县城,县委和政府迁回县城。
1986年8月,盐池县人民政府主持将李塬畔革命旧址进行了维修,并挂牌保护。旧址规模为:院落东西长34米,南北宽127米,院内有土窑洞孔,一为当年县委、政府办公处,一为游击队营房,一为马厩。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