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旺军民欢迎斯诺、马海德联欢大会旧址位于同心县预旺镇南塬,当年搭建的木质主席台早已拆除,现在没有标志,没有纪念场馆。
1936年8月初,斯诺和马海德在宋庆龄和地下党的安排下,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不畏艰险,辗转万里经西安、保安到红军西征前线即红军总部所在地豫旺堡采访。他们的到来受到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等首长的热烈欢迎,安排他们住在西征总指挥部,并在豫旺南塬的一个空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参加大会的除了两位美国朋友外,还有彭德怀、聂荣臻、左权、李富春等领导同志。在欢迎大会上,斯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会后,红军政治部把斯诺的讲演摘要,用毛笔写在驻地杨家堡子上房的墙壁上,一直保留到年代,“文革”中被破坏。
当时,驻扎在毛居井的红一军团四师从缴获的战马中精心挑选了两匹上等战马,派卢仁灿等人送给斯诺和马海德,并以师领导的名义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斯诺、马海德对此表示感谢并当场跨上战马,绕场奔跑了几圈,引起了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和热闹的笑声。
在欢迎大会上,红一军团的战士表演了列队、刺杀、射击等军事课目,斯诺把这些精彩的场面一一拍摄下来。
斯诺来到西征前线,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采访之中。他经常和彭德怀司令员进行交谈,彭司令员给他介绍红军的战斗、生活情况,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统一战线政策等。在采访中,彭总的个人革命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西行漫记》中他这样说:“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斯诺随彭总一起参加红军的政治会议,访问红军连队,观看红军战士剧社的演出等等。斯诺还对红军“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很感兴趣,并且还在西方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刘晓的陪同下,到一个列宁室去参观上政治课,对红军的生活作了进一步的观察,他把这些观察到的结果都详尽地写进《西行漫记》,第一次公正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8月31日下午斯诺返回豫旺堡。9月1日,斯诺随彭德怀司令员率领的西征红军总部向西转移,9月4日,进驻今王团镇吊堡子村,4天后,斯诺告吴忠市别彭德怀离开同心。在他此次三个多月的苏区之行中,近40天在同心活动。在他的世界名著《西行漫记》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记述了他在同心地区的所见所闻。
1936年8月,同斯诺一起来到西征前线的另一位国际友人就是美国医生马海德,原名叫乔治·海德姆。他在西征前线一边陪同斯诺采访,一边施展高超的医术,和红军医生戴济民(回族,外号“戴大胡子”)、钱信忠一起,给当地红军和回民群众治病。所到之处,受到红军和回民的真诚欢迎。马海德虽然生长在美国,但祖籍黎巴嫩,受家庭影响,仍能讲阿拉伯语,识阿拉伯文。他的这一特长,更是受到回民的敬重,以为他是来自麦加的“哈吉”,经常请他和戴济民到家里吃饭,并与之亲切交谈,把他当作穆斯林兄弟对待,这使马海德很受感动。他了解到同心回族多数姓马的情况后,就决定自己要姓马,改称马海德,表示了他和回族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决心。马海德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同心有缘使海德姆改名马海德,是这块黄土地的骄傲和自豪,也是马海德矢志投身中国革命的一个见证。
红军西征总指挥部旧址位于今同心县豫旺镇,原址已拆毁,现无标志、无纪念场馆。
1936年6月16日,西征红军左路军红一军团二师在师长杨得志、政委萧华的率领下,一举攻占了豫旺堡。6月21日,右路军七十三师在军团长徐海东的直接指挥下包围了豫旺县城下马关,占领了红城水。6月27日拂晓经过激烈战斗,胜利攻破下马关城。就在红七十三师围攻下马关的同时,七十五师于6月21日黄昏攻占了王家团庄,解放了同心城一带。6月底,彭德怀司令员率西征总指挥部进驻豫旺堡,这里便成了西征红军的指挥中心。在这里彭总运筹帷幄,胜利地结束了西征战役,接待了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和乔治·海德姆的前线访问,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民族区域自治政府,迎来三军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城水娘娘庙革命遗迹红城水娘娘庙位于同心县下马关、下垣大队交界处的堡子西侧。其庙坐西向东,建筑小巧玲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娘娘庙内有重要的革命遗迹。
1936年,西征红军来到这里时,曾利用娘娘庙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抗日主张,并在西墙壁画的空隙写有“三打”、“三救”等革命标语,现抄录如下“打倒土豪救穷人”、“打倒卖国贼救同胞”、“打倒日本救中国”。至今,标语遗迹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