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是宁夏川区当地老百姓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劳动工具,也曾是我劳动时的宠爱物。它怎么被替代了?若是轻率的把它遗忘了,心里确实有点过意不去。所以挥笔书写怀念之情。
我目睹改革开放的30多年,宁夏平原广阔的农村大地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但又觉着是瞬间,农村这块沃土的生产方式简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翻了个底朝天,真是两个时代两重天。
面对如此的情景,闲暇之时,不由自主的思绪万千,往事连连的涌上心头。
而今的情景:
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工具和农民兄弟的体力劳动有了大大的改善,整个生产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变,生产效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改观。
比如耕地,各种型号的大小拖拉机取代了旧时遗留的被称之为“二牛抬杠”的木制的铁头犁铧;彻底根除了稻田人工加铁锹铲、麦田用人挖的局面。耙地:由拖拉机挂上耙地机代替了过去的两头牲口拉的一具木制耙,还在耙上站着一个人(负重)旋转耙地。播种:由小麦播种机取代了小农经济时的一头牲口拉着一具木制人手摇摆栌下籽。水稻插秧、点播机替代了人工插秧、点播下籽的方式。除草:小麦除草,由除草器和农药取代了妇女屁股底下垫上一块布垫,手执小铁铲,一手向前拉垫,一手拿铲推进,一趟一趟的用小铲子除草。水稻除草,由农药取代了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农民在齐膝深的水稻田里薅草,那真是“背朝苍天,面对秧田”忍受着腰酸背疼虫子咬的艰难,遇上芦草、酸棱、稗子多的田块,一亩地可叫你除草半月二十天的。施肥:由氮磷钾复合等化肥取代了无限循环、长年累月,反复无常的“黄土搬家”(施基肥),这一活计可真是把农民累坏了。收割:小麦、水稻均用收割机取代了“月牙”镰刀,而且收割时秆粒分家,农民只是用准备好的塑料袋把金灿灿的粮食装上拿回家。玉米的收割更是“魔术般”的神奇,由玉米收割机取代了人工掰玉米(试想这种收获一亩地要费多少工时),玉米秆和棒子分家,农民把棒子运回晾晒。运输:由各类拖拉机和汽车及其他农用机械,取代了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等所有程序用人背、肩扛、牲口驮、牛马车拉的状况,近年连农民预防房子漏水搭房泥都用小吊车取代了人工上房泥烦琐复杂的工序。
现在专门说说大部分农活和农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背篼”。
这人体一肩挎、贴背靠身且非常笨重的背篼,是历朝历代延续下来的宁夏川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或是通过人力运输的工具。这个工具尽管粗糙笨重,但是各家各户凡有劳动能力的男女都得用,也是农民唯一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品。说实在的,它的用途在过去的确是广泛重要的。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中,它曾做了重大贡献,它的作用和价值难以估量。
农家的积肥、积土、野外捡粪、搬进移出的土、庄稼地里的农活、清扫垃圾、喂牲口的草、每年夏秋两季打碾粮食后的柴草秸等,有了自行车后农民出门购置物品,就连捎个稚童也必须在车子的侧边挂个背篼来解决。一个生产队的农民每年向近二百亩地里送粪等等,都是靠背篼完成的。特别使人难以忘却的那近三十年大集体的日子里,每年入冬后不久,生产队就组织农民将农户积造的土粪(每年每个农户积造的炕粪和其他农家肥有几十车)向种小麦的地里送,而农户与小麦地的距离,近则几十米几百米,远的有千十米,一日三时,成天用背篼向地里送粪。记工分以粪堆多少计算,为了多挣点工分,大家送粪都是争先恐后的。一个粪堆底部直径有1.5米左右,到了顶部就是一个圆锥形的粪堆,如此的粪堆一亩地有百十多个。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按稻、旱段轮作,多则得种上一百多亩,少的也得种上几十亩小麦。麦地在当时都得施基肥,因化肥还未普遍使用,只能是“黄土搬家”的土粪当家。一个冬天下来,光向小麦地里送粪得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再加上向稻地和其他地里送肥,农民在体力、时间的付出就可想而知了。
改革开放之后,各类型号的农业机械出现和化肥的广泛使用后,“背篼”这一在宁夏川区农村沿用了几百年,甚至更长一个历史时期的“笨重”的工具在一夜之间悄然消失、无影无踪。这一工具的一去不返,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和体力都是一大解放。思想压抑也消失殆尽。
这背篼是何物,恐怕三十岁以下的人未曾见过。本人想多费点笔墨略说一番,使晚辈们有个粗浅了解。
编制背篼程序:第一,编制背篼的师傅先要从农村沟渠埂旁的毛柳丛中,根据需要选择长2~3米的一头直径5厘米左右的柳杆,此杆性软,砍削下来若干根拿回家中。第二,将柳杆用麦柴或其他柴草火烧烤,特别是柳杆的中部反复烧烫直到软和手感良好为止,趁此火候用草要子或其他绳索拴好柳杆的一端,根据背篼形状的需要,搉向另一端并拴紧挽好绳头成为弓形。第三,将搉好的弓形柳杆按大小摞好,放在通风干燥处,上面放上重物压好,直到彻底干好不变形为止,方可使用。第四,编制师傅取两个弓形柳杆交叉放置需要的长度和宽度便可制作一个背篼的骨架。然后取一段绳索将弓形柳杆底部的交叉处捆绑固定,上部也捆绑固定。这样背篼造型就展现出来成为长方形立体容器。第五,编制师傅取来准备好的秸秸开始编制。从底部交叉处开始编制,到垂直方向时,用秸秸在容器四周插上经,然后用秸秸绕径一圈一圈(叫纬)沿经向上编制,直到留背篼角的(3~5厘米)位置止,最后收边结束。一个背篼就编制成功了。
农户使用背篼时还要修饰打理,按背篼的大小选取长度1米多比成人拇指粗一点的绳子,在背篼距离角有5~7厘米处拴在两边,叫背背篼的襻,有的人还用疏松的麻绳辫成辫,这样显得襻宽一些,背背篼的人感觉舒适一点,背篼襻拴好后,在襻的中间拴一条短一点的细绳(老百姓叫耍绳),还要在背篼底部的交叉处,同样拴一根细点的长度约30厘米的小绳。还有的人为了背背篼减少衣服磨损,在拴襻的背篼面上用帆布或其他厚一点的东西缝上一块。至此,这个背篼即可使用。
使用背篼者将背篼襻背在右肩(有的是左肩)上,在哪个肩上就用哪只手逮住襻上的耍绳,再用另一只手抓住背篼底部的小绳,这样能起稳定背篼在背上的作用,背上重物也就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甚至还能有点体力。
背篼在宁夏的川区能沿用这么长的时间,说明它适应当地习俗,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在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它曾产生了颇大的价值。漫长的岁月,功不可没,永彪史册。即使是进了博物馆,也会有一席之地的。
顶种三十亩好高田的女人
在治理家庭方面,前人早有言论:娶个好女人顶种三十亩好高田。鄙人的耳畔也常有对此评说不一的言辞。哎呀,某某的家庭打理得有鼻子有眼,从家庭的红红火火的日子到子女的精神风貌就能看出。这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到刮目相看。但也有的老人家中往往若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特别是在儿媳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便唉声叹气地说:唉,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给儿子的家室(女人)没置办好,才惹出了这么多麻烦,云云。
过去说好高田即上等的、特级的田地,其特点土黄层深,是一流的纯黄土地,根本没有盐碱,可烧青砖,采坷垃等。
何谓好高田,能种植小麦、蔬菜、独宠的花卉、果树等。长出来的幼苗颜色墨绿,坐苗、籽实病害少、抗风雨,籽粒饱满,千粒重、产量高、质量好、价值佳,在正常情况下,食用后对身体有益无害。
何谓好女人,在现实中,人们结合实际有正确评价:本人理解的也大概不外乎心地善良、聪明贤惠、大方得体、品质优秀、道德崇高,在家是贤妻良母,是丈夫的贤内助,是子女的温暖依靠,是勤俭持家的行家里手。总之,社会公认,世人尊敬,是整个家庭里里外外靠得住、信得过的一把好手。若用经济价值衡量,她一年的人生价值相当于三十亩好高田一年产出的经济价值。
在我接触的女性中,近半个世纪来,有一位女性是我最了解、最清楚之人。按上述好女人标准衡量,她大体可以对号入座啦。
心地善良 品质优秀
近五十年来,她和配偶共同生活,彼此不分你我,相亲相爱,真是做到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特别是家里遇有“难”事她都一马当先,那可是叫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令你惊诧不已。
长期以来,丈夫的单棉衣裤,脱下换上,她从不在口袋里搜摸、查找现金或是事物,就是今天无钱花、无物用也不去折腾;有了手机后,她从不看丈夫的手机,更不查阅有哪个女性给丈夫发来了短信什么的等;她从不疑人,按她的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无根据的,她从不猜测人怀疑人,还常用宗教术语对丈夫说,记住,随便怀疑人“使不得”,我这个人最反对没根没叶的对人对事胡言乱语;丈夫的工作环境范围有男的有女的,她从不在乎,也从不到丈夫所在的单位,可以说是对丈夫一百个放心的女人。在婚后的前十几年里,光阴过得紧巴,特别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带着几个孩子在农村的那些年,困难多多。丈夫星期天回去,吃喝一切照常。那时一个月吃一斤清油(胡麻油),平时丈夫不在家,她带着几个孩子用开水化辣盐水(辣面子用开水搅化)就着吃饭。这香油等丈夫回去食用。像这些事去年在家里闲聊丈夫才得知;在婆家发生什么家务事,诸如口角纠纷、妯娌、姑子小叔之间等不愉快之事,从不向娘家人特别是娘家的父母亲透漏半个字。像生活困难拮据都自己消化,从不给任何人说。按她的说法,我不能再把自己的这点负担转嫁给娘家人,尤其是那年迈的爹妈,让他们为我担心惦记,不值。
无私奉献 家庭和谐
此人十分明理,从不与家人胡搅蛮缠。她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家里她聪慧贤良。
丈夫公事繁忙,却很少因家务影响公务,这与身后有一个支持的女性有极大的关系。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说起家务事,有家之人都是非常清楚的。哪一家尤其是人口多一点的家庭,那家务事也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常言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小社会。
这位女性那时是拥有五个子女的母亲。她承担了五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小到鞋袜衣裤,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缝补、清理洗刷,大到全家的吃喝拉杂、买菜买粮、油盐酱醋等等,她一人承包。直到现在丈夫很少插手,像这种事,社会、邻居、亲戚稍稍留心之人都能看到。特别要提及的一件事:子女长大成人的婚姻事情,丈夫因无空,也几乎是她一人操办。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第三个孩子要办置结婚事宜,组织上让丈夫参加银南地区(那时灵武还未归银川代管)半个月的理论学习班,这怎么办?她知道后,毅然对丈夫说:你这是公事,你还是去,家里的事由我办理。学习班结束后,她把娃娃结婚的所需一切办了个妥妥当当,没什么纰漏,亲家以及亲戚朋友也都十分满意。丈夫只是参加了婚礼。
她对待子女那是十分的疼爱,当然不是溺爱。她要求子女也是很严格的。她常说:对子女严也是真爱的表现,子女们从小到大都要走正道,绝对不能走到邪路上去。书读得好与不好另当别论,关键是路一定要走对。特别是在家庭问题上,她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守信、加强团结。还常说的一句话:要学会背亏,因为吃亏就是福,吃亏的人常在世。只有如此,一个家庭才能兴旺发达。现在可以说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子孙满堂。对子女们的真心呵护那也是叫人没说的。她挂在嘴边的话说:宁愿我受苦受累,我绝不让孩子们难为了,孩子们哪一家有点什么困难,她都上心关照从不慢待,千方百计帮助子女们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困难,渡过难关。使家庭非常的和谐一致。
聪明贤惠 任劳任怨
她聪明贤惠但不刁钻奸诈,落落大方但不扭扭捏捏。干净利落、有条不紊,叫人心服口服。
这个女性在结婚后的四十多年里,她的受苦受累任劳任怨,那是不言而喻了。可以说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也为了丈夫,她受的苦和累那是外人不知不晓的,只有丈夫对她了如指掌,更加公道。往往,特别是一些集中的受苦受累的活根本没有惧怕一说,干活经常是连轴转一气呵成。
她的家从农村到城市,搬家挪家掐指计算也有好几次,每次搬家房子的装修收拾从设计到施工也和丈夫商量,但房间的施工、物品的选择、购买、实施、操心、具体一些琐事处理都是她一手拿下,但她还无怨无悔从不计较,真是明心照人、宽宏大量。
她这一生会干的事很多,一学就会,十分能干。她可以与有的好男人比肩,有些还强过了男人。年轻时会编织芦苇草帘,中年时她会车床打磨、会钣金,会打制各种烟筒、簸箕、水桶等铁皮用具,会针编刺绣。可以说她为社会及家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啊!
丈夫四十多年的工作,虽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也为党为人民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党和人民给予了优厚待遇和荣誉地位。唯有丈夫深知:这光荣榜的背后,至少有一半是这位女性的功劳。
勤俭持家 一生相伴
勤俭光荣,浪费可耻。她似乎理解得深透至极。勤俭持家是她治家的灵丹妙药,是日子兴旺的坚实根基。这在她一生的治家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只点两个小例。
从不乱花一分钱。社会上早有人说:一分钱掰开两半花。这话不假,确有其人,而且很多,身边的这位女人是最好的见证。如上街买菜、购物,她是不随意购买,而慎之又慎,在市场上她要挨个逐户察看、询问,反复比较区别,然后才选择购买。这不是她小气、刻薄,而是按她的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以她买回来的菜或是其他物品,家人都觉得是如愿以偿、得心应手的上等物品。
又如,从不浪费一粒粮食。十年的务农种粮,使她深深认识到:农民朋友的艰辛,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这种传统美德也是体现在她的一生之中。深爱家中的一品一物,反复收拾反复利用,真是节约一个铜板,一个螺丝钉,甚至是针头线脑,届时都能派上用场。就说这饭食,她从不叫浪费,剩饭剩菜都是精心管理用心呵护,不让它变质。拿出她潜在的烹饪技术,让你吃得可口舒适,还不造成一点浪费。毫不夸张地说,这种习惯是几十年如一日相伴一生,想起来真是难能可贵啊!
这位女性,她自身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特别是在治理家庭方面,绝大部分是外界人不太清楚的。只有知情者、身边的人才能道出公正话。
综上所述,在人生画上句号前,算是对她的一个评判,也算对她的家庭成员及其儿孙们一个交代。笔者还盼望,后辈人将这位女性的优良品行和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