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年临近,追忆往事大概是老年人的一个特征。一天的闲暇之时,倏地想起了年画一事。这可能是鄙人一参加工作就在新华书店干了5年的缘故吧!
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年画兴盛时期。每年的入冬(十一月底到次年的一月底二月初)至春节前,是书店销售年画的旺季。其销售量在万余张(套),学生课本、其他各类图书和年画,是书店三大销售业务之一。
年画是我国比较广泛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又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从早期的神祇信仰,驱邪纳祥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渲染气氛之用。
年画、鞭炮和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三样迎春习俗。其中的年画和鞭炮是当地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朋友最为喜爱的。剪纸稍逊色了,主要是剪贴窗花。
年画已流传几百年。从古代的木版画一直延续到现代的印刷年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是年画的鼎盛时期,它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都反映在年画中,使其呈现了不同的特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深刻表达了百姓生活的愿望。它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体现了它的商品价值。
因为年画是一年一换,特别是建了新房,更是要贴年画了。从入冬时分开始,农村已是场光地净、收获丰盈之时,农民们进城置办年货。只要进城,少不了到书店一趟,参观浏览书店营业室四面墙张贴着的、当空悬挂的年画样张,翻看年画缩影,选好内容适合、色彩中意的品种,少则几张,多则十几张年画,让营业室的服务人员包卷好带回家中,把上年的旧年画换下贴上新的,满屋子的喜气洋洋。
每到年画售卖的季节,书店的职工几乎是全部在门市部帮忙,天天如此,一直延续到旺季度过。
如此繁忙的景象,一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年画质量有诱人之处。记得当时的年画品种繁多,竟达一二百种。有毛泽东主席的标准像和各个时期的生活照,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肖像;有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题材的画;有反映各个行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画像;有爱中国共产党、爱祖国、爱人民以及热爱和平的群鸽在蓝天中飞翔的画面;有颂扬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安定生活的写照。有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图,诸如,山水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等)四条屏、双条屏,有四季花香鸟语的条屏,有戏剧画像等深得群众的喜爱。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乐趣、丰裕和向往,如鲤鱼跳龙门、大公鸡报晓、小花猫蹿上跳下。那牡丹花、菊花、梅花、杜鹃花等等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甚是好看。
特别要提及的是,记得当时凡购年画者,必先购毛主席的标准像,这深深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情谊和爱戴;单位购画多数都要买马恩列斯毛的标准像,贴在会议室或办公室。
年画在当时深受社会的欢迎。有朋友结婚,到书店买几张称心如意的年画作为道喜贺礼;连过生日过大寿也不能忘了买几张年画。回族群众多购买山水、花草与鸟类的年画。总之,年画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它特定的历史作用,呈现出杰出的现实意义,我们这些知情者绝不会忘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革”之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几十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变更,年画逐渐退出了现代生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转而进入收藏领域。据资料称,年画的收藏价值和其他事物的收藏价值一样,也是十分可观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年画,尤其是“文革”时期的年画身价也是上了万元。当然年画年代越久远,印刷越精美,存世量越少,就越有收藏价值。笔者由衷地希望:年画爱好者,积极参与到这收藏的行列之中。
小康标准的今昔对比
从电视上看到,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前夕和召开期间,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商业、社区等,确定专题,分别对各界人士进行采访。
专题一,你知道中央召开了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了吗?
专题二,你向往、理解的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
对专题一,有几名被采访者是一个声音:“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国家的公民,我们的关心是义不容辞的,我们每天都看新闻报道,天天关注报纸,仔细看报纸,而且是非常认真的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
对专题二,因向往、理解上的不同,就众说不一了。有的简单的数语:吃的好,住的好,就是小康生活;有几位退休的老工人、老农民很朴实地说:我们觉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我们盼望的小康社会;有的说:人老了,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了能有生活保障,那就是小康社会;有的说:孩子上学不难,读书毕业了能就业,当父母的没有后顾之忧,就是小康社会;有的说:老百姓期望值不高,有住宅,出行有小车,有衣穿,有饭吃,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还有几位退休的老同志说:我们期盼国家再涨点退休工资,人老了,疾病多,有些病要天天吃药,终身服药,有些药费按规定不能报销,再加上其他的花费,手头觉得有点紧,若能如愿,日子过得好一点,就是小康生活了;还有的说:再过上几年,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了,物价相对便宜了稳定了,社会治安也好一点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道德水平也上升了,那样就是小康社会了;等等。
听了被采访者回答记者的询问,感受颇深,激起了许多往事。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年代里,党和政府下派工作组,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讲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
当时因对象的不同,宣讲的内容简单扼要、易懂明了。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可以说,这是人民群众的一个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将来社会物质财富有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将是按需分配,云云。
这次被采访者又说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即是小康生活。我立刻想到,如果是这样,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很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几年前就已达到了如此的生活水平。
不是吗,高楼大厦到处林立,电灯城乡普及,固定电话家家户户拥有,手机人人配带,电视、电脑、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连小车、别墅现在也已普遍,鳞次栉比的商铺、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全部实现微机自动化,人们的穿戴有高中低档,粮油、肉、禽、蛋、奶、菜等物资应有尽有,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真是国家昌盛,人民安康,远远超过了那时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宣传。
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如此的生活水平根本不满足。经济还要极大发展,社会要更加进步,科技必须强国。“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要实现,到二○二○年,整个的经济效益、社会财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等都要翻一番。那时,才是实现小康社会,人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初见端倪。
如此的好光景,正如常说的:“心由境造,情由境生。”使我不由得想:假如我们国家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这是我脑海中经常萦绕的一个问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就是到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是三十几年,时间相近,光景相比悬殊之大,可以说是无可比拟。当然客观上,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一切从头起,一切从一来,基础差底子薄等,甚至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真不能怨天尤人。
当今世界动荡不宁,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到处横行霸道,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强大”。
现在看来我们要切记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弱小就要挨打,动物世界弱肉强食。古人还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是没有定论的,大家都在生命本能的冲动下互相撞击,当然是力大者胜。
所以我不能忘怀的是:在祖国诞生初期的日子里,特别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物质财富的不充足不富有,群众的衣食、住行都要凭票证供应,穿衣凭布票、棉票;吃粮按工种按年龄定量供应;连肉、豆腐、粉条、糖等都按票供应;盖房用木材、水泥也凭指标供给;买自行车、缝纫机等都要有票。有些地方还真是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情况。和今天的好日子相比,那真是天地之差,万里之别呀!老百姓做梦都想:“此情此景一定要一去不复返,再不能重现。”
但是,今天的幸福美好的光景也是来之不易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绝对要牢记:“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是要珍惜这份美好幸福的好光阴;二是要继续努力,奋发图强,沿着“十八大”指引的路奋勇前进;三是要牢牢树立中央提出的“三个更加自信”,道路要更加自信、理论更加自信、制度更加自信,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到底;四是要继续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戒骄戒躁和勤俭节约”的作风;五是走好“科技强国”之路,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为全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深信,我们的目标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到那时,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子孙后代幸福了,国际上不受凌辱了,有了威望地位了。
我非常欣赏、赞同从第一代伟人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袖人物,向国际友人和全世界表明不称霸。“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多么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啊!我也深信: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