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记事起,灵南几乡镇的老百姓年龄在甲子以上的人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白土岗子揪面,石沟驿的煤,红坡坡下面有个长流水。”据说,这件事要追溯到久远的时候。
这个三句话的顺口溜包含着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又都在今白土岗镇境内。如果按数学几何构图,以白土岗为中心,可以构成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即∠a、∠b、∠c。若把白土岗定为∠b,红坡坡就为∠a,石沟驿煤矿就为∠c。
这三个地方的间距,白土岗距红坡坡有2公里左右,白土岗距石沟驿煤矿约有20公里。白土岗相对是石沟驿和红坡坡的制高点,且有一块相对平整的高地,约有不太规则的500平方米的坡地。
先说红坡坡下面的长流水:这儿有一泓清澈透明的泉水,是一处灵武山川最好的水源,它含氟量低,水质指标符合国家规定,和大泉水泉(它昼夜24小时喷水)是一个水系。现在的宁东1号基地数十万人的用水和有些工业用水,都是从大泉引上去的,连环境绿化用水有些也是靠它解决。
红坡坡下面的水不仅好,而且在此还有一块红土,口碑也是上佳的。改革开放前,这里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少年劳动教养管理所”的所在地。劳教所设有砖厂,所用砖坯原料完全是就地取材。教育了人,开发利用了沉睡多年的红土资源。
再叙石沟驿的煤,它属于民用煤的类型。其性能燃点适中,但成为熟炭后抱灰不易灭,与毗邻的磁窑堡煤矿的煤相比,火力还稍硬一点,其块煤用于老百姓煮饭、架炉子、生火盆;煤沫子城市集中供暖烧锅炉,城乡人民群众用煤沫子做成煤饼子烧炉子取暖;烧锅炉后的炉渣,建筑单位用来做楼顶保温层等。
最后,白土岗是红坡坡、石沟驿的制高点。其地理位置向西缓坡而下,落差有数十米,是灵武也是宁夏的川区地带。向东,尽管石沟驿煤矿在山区,但地势较凹,与其相比,它还是坡陡而下向前延伸到矿区。向南是沙漠和丘陵地区。向北就是红坡坡,再向北就是鄂尔多斯台地脚下的灵武川区。
白土岗这500平方米的地方,那时有一处饭馆,有车马住店若干间,来往行人、商贾客户和驮炭的百姓群众可以住宿,再剩余的地方就是放置驮炭的架垛和牲畜用的场地。可以稍稍夸张地说,它是在如此环境下的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那么,白土岗的揪面为什么名声如此的远扬呢?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白土岗的揪面用的水,水质好。这一点,现代的人已是领教过了,已得到了科学验证,假如用不达标的水,煮出来的大米饭呈微绿色。若长期食用,再加上长久喝不达标的水,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其一。
其二,那时到煤矿用牲口驮煤,耗费体力。一个成年人赶上一头牲畜,不说去时的轻装。只说购煤,牲畜就一百多斤的煤架垛,还有人也要再背点煤等,一切就绪开始启程。从煤矿到白土岗约40里的距离。因人畜的背脊都负重,无论如何得走一天。接近白土岗方向约有5里的地段,不仅是上坡路,而且还比较陡。到了白土岗已是人、畜筋疲力尽,乏困不已。再加上给牲畜卸炭垛子,操心牲畜的草料、饮水、休息。然后人洗洗手脸再去吃饭。这时去吃饭,这饭本来就味香可口,再加上人们常说的“饥不择食”,不就是香上加香吗?
其三,据说,这揪面多以臊子面出现。这荤腥面用的肉是白土岗附近山上喝咸水的羊,吃的是各类杂草,特别是到了秋季吃有籽籽的杂草。这种羊的肉不膻且鲜嫩,煮出的臊子面那是不言而喻了。
其四,得益于用石沟驿煤矿的煤煮饭。这使我不禁想到眼下人们在城里饭馆吃饭,都想吃用炭火煮的饭、炒的菜。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吧!
其五,据说在当时,经营揪面的仅此一家,也应该说是原因之一。
在特定历史、特定环境、特定时代,白土岗经营揪面生意的老板,为当地的尤其是灵南含吴忠、金积、青铜峡部分劳苦大众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确实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