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珍品。后人临摹极多。而今“十字绣编”的《清明上河图》尤为流行,外销盛行,据说其价昂贵,特别是那外国人爱如至宝,不惜重金购买。
鄙人虽不懂画,但却喜欢画,平时若见到此画或是自己欣赏认为是好画,那都是爱不释手,久久驻足。近期偶遇《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资料,颇感兴趣,费点笔墨,加深记忆。
要说清楚《清明上河图》,寻根究底,得从河南开封相国寺说起。据史料称:这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到了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就发展到了鼎盛,占地540亩,僧院64座,殿阁雄伟,花木葱茏,因此,被誉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偌大的相国寺雕梁画栋,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今人见到的《清明上河图》画景,传说就是当年的北宋首都东京(亦叫汴京,现今的河南开封)的繁华盛景被搬到画上来的。
那么《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他又是怎么作为的呢?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据史料称是山东诸城人——张择端。这一点世人无可厚非,但他是哪个时代的人,因史书无记载,众说不一,近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有的专家学者说是北宋人,有的说是南宋人,还有的说是金人。多数的专家学者根据其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青年就是张择端。
宋徽宗听到这话十分感兴趣。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的驾临相国寺降香。赵佶知道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宋徽宗、蔡京二人不仅喜欢绘画,而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宋徽宗命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翰林图画院。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张择端提出了要求,不能把自己关在皇宫里面作画,要求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宋徽宗赵佶同意了张择端的请求,随即命宰相蔡京为张择端在东京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谁能料到,这样一幅北宋东京的巨型繁华盛景图,竟是在东京郊外偏僻的农舍里创作完成的。
当宰相蔡京将张择端绘画的巨幅长卷呈给宋徽宗赵佶看时,宋徽宗看了大喜过望。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到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和6000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此时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宋高宗在杭州称帝。
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他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
遗憾的是,这宋高宗与父亲宋徽宗赵佶不同,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抢出一半。在沉痛的打击之下,张择端不久忧郁而死。
年轻的绘画师张择端两次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因时过甚久,它的真实程度无法考证,但传说中张择端的确是一位耿直而忧国忧民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