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知识常学才能长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常用的知识常学才能长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常识性的知识,往往容易被忽略。其结果是:头撞南墙,有时甚至闹到非常尴尬的地步,深感惭愧。

“人生不能没有阅读,更不能没有思考”。我抓紧了接近尾声的人生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力克在人生旅途中碰到的一些实际运用常识性知识的问题。对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说搞通弄精,至少自己要懂要明白,问心无愧,便于与人对话。

退出工作岗位后,正值全党全国范围内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上让我参与做些督促督导工作。一天,有位老同事到我的办公室问我:“你们的办公楼大厅墙壁挂着一份伊斯兰历表,这伊斯兰历与公历、农历是怎么对应的?怎么换算的?我一点都不明白,你是伊斯兰教教徒,肯定清楚,我想请教请教你。”老同事的询问,把我问了个大张嘴,根本无言以对。只能以我不知道,如何换算也不清楚,给老同事做了回答。

又有一次,家乡的一位中年村干部到市政府办完事,顺便找到我,谈完事之后说:“有一事咨询一下,农村工作与天文气象的关系密切,想问问你一年二十四节气和子丑寅卯甲乙丙丁等的来龙去脉与公历、农历的对应关系。”听后,我又是一个两眼墨黑,十分尴尬,不知如何说好。

第三次是,就在这两件事之后不久,我们几个人在一块儿闲聊,谈到“古典文学”,说到“四书五经”,当同志们说到深层次的内容时,我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其实,对于这几件事,我并非一点儿不知一点儿不晓,而是在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了现场正儿八经地谈论,说不到点子上,谈不到理性上。

当然,据我所知,就这三件事,当今社会上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说明道清的,可以说寥寥无几。但这三件事,尤其是前两件,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我觉得我们不能不明白,不能不清楚。否则,真不好面对世人,不好面对自己。

对此,我下了恒心,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警语激励自己,这三件事必须搞清弄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于是,我不辞劳苦,排除年事已高的实际,开始查阅资料,翻找根据、阅读原文、参看史实、深钻细究,求得有个结论。像“四书五经”,先是托人找到了“四书”的全文。现已较系统的学习了原文,重点部分画圈打点,红线批注,古文与汉文对照,中心思想,内容提要,一字不漏,一篇都没放过。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学完了。

为了加深记忆,在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学习方法,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深感效果良好。待“五经”找到后,我将如法炮制。

学必有果。虽不是说三方面的知识已很通很精,至少有了大概的了解。就我这个学识浅薄之人,深感较以前有了点进步,可以启齿张口。

公历、农历、伊斯兰历对应关系

所谓伊斯兰历,又称希吉来历。公元662年7月16日,是阿拉伯太阳年1月1日,这一天称为希吉来(阿拉伯语迁徙的意思)历纪元、元年、元旦。这是伊斯兰教权威人士第二任海里发欧麦尔,为纪念穆罕默德率穆斯林由麦加迁到麦地那这一伟大事件而命名的。

伊斯兰历属于纯阴历,即太阳圆缺1周(约29日12小时44分)为1个月。太阴圆缺12周为1年。凡1、3、5、7、9、11月为大建,即30天。凡2、4、6、8、10、12月为小建,即29天。不置闰月,这样全年共计354天8时48分36秒。每年余下的零头,3年可积1日。故伊斯兰历又以30年为1周。每一周期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份在12月增加1日,即将小建改为大建,一个周期共增加11日,这样第29年即可成为365日。

伊斯兰历不同于我国的农历(阴历)。

我国的农历每年比公历(阳历)少10天左右,故每3年闰1月,这样与公历年份的推进,基本保持平衡。而伊斯兰历则没闰月,只是每3年有1个闰日。

据资料记载,公历比伊斯兰历多 579 年零 4 个月。如公历是 2011 年,伊斯兰历便是 1432 年;如公历是 2012年,伊斯兰历便是 1433 年。

据资料记载,公历比伊斯兰历多579年零4个月。如公历是2011年,伊斯兰历便是1432年;如公历是2012年,伊斯兰历便是1433年。

古代演绎至今的记时标记

古代的记时标记,笔者见到的资料是《三字经》。

它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今浙江宁波人士)撰写的,已有700多年历史。

全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简单易学,内容覆盖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前有历史,后有哲学,真是无所不包。

《三字经》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它最终成了中国古代启蒙教材中的第一典范。

全书共有四个部分,其中的“常识部分”对古代记时标记是这样记载的: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

十二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

那么天干、地支它们相互间怎么对应组合成年份,如何与公历、阴历对应的呢?

比如,今年是公历2012年,阴历是龙年,古代延续下来的记时标记是“壬辰年”。

所谓的“壬辰年”是天干的“壬”与地支的“辰”相对应组合而得出来的。故与2012年相对应的是“壬辰年”。

以后,随着公历年的推移,天干、地支亦按其顺序排列,相互对应组合,成为“癸巳年”“甲午年”“乙未年”“庚子年”“辛丑年”“壬辰年”“丙申年”“丁酉年”“戊戌年”等。

学习《四书全译》的所知所获

《四库全译》是古今汉语对照释义。对系统学习此书的人在理解意思领会精神,起了极大的帮助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合成一书,并与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同列,成为一千多年来人们思想行为的钦定教科书。

二、明确、知晓了四书的作者、内容及其含义。如《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作,它是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学说,是以政治理论为主体的社会科学。《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本书共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三、四书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它涉及中国古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众多的方面。历代注家撰文加以宣扬、阐发,特别是到了宋代,朱熹等人将其更加系统化,形成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长期为封建伦理教化服务。

四、我搞清了《四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并明白了在古代也是谁能广泛延揽人才,富国强兵,谁就有强大竞争力的道理。

五、在学习中,我始终能贯彻毛泽东主席教导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在学习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方法。一句话,学习和吸收其有用的东西。

六、在学习中牢记: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对传统文化灵活学习,实际运用把握好分寸。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吸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用的材料,关键在于如何激活传统。恐惧复辟是多余的,为它唱挽歌更是轻率的。”

在这知识的浩瀚海洋里,不懂不知的太多太多,说大了也只能是沧海一滴,就日常实际运用的知识而言,又何止是这三件。年轻时因忙于工作,静下心来阅读少之又少,就是学也是实用主义,用啥学啥,现懂现卖,哪有知识积淀一说。退岗后,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的,只需合理安排即可。本着活到老学到老之原则,以“静对古书寻乐趣,读书身健即为福”为座右铭。广泛实际的索取点知识,算是自己对以往失去的给一点弥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