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富,这个被灵武回汉人民记住的名字,情系灵武百姓,心系山川人民,将自己的青春永驻灵武,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了回汉群众,在灵武这片热土上,为经济发展出力流汗,做出了贡献,为回汉民族团结、和睦相处谱写了新的篇章。
回顾刘良富30年来的奋斗历程,确实令人赞叹不已,感慨万千。几十年来,他以创造者的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和创新的姿态,踏平了创业路上布满的荆棘、坎坷,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硬是凭借执着的追求和艰苦不懈的努力,践行着他扎根在民族地区常说的两句话:“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和“群众的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合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和时代的主旋律,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而有力的走着具有价值的人生。从一个小木匠发展成为如今拥有固定资产3亿元,有职工近400名,从业人员1800名的综合性民营企业。这些年来,他为灵武市的光彩事业无偿地奉献600多万元,为社会公益事业投入2000多万元,为灵武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刘良富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许多表彰奖励及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为灵武市工商联副会长、自治区工商联执委;1998年当选为灵武市政协常委、吴忠市政协委员,中华青年爱国工程联合会理事;2002年当选为灵武市工商联会长;2003年当选为灵武市政协副主席至今。
1963年,刘良富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烈士家中(其爷爷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而牺牲)。1981年,18岁的他与弟弟告别了家人,从秀美的江南来到了宁夏,凭着孩童时学的木工手艺,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脚踏实地换来转机
艰难的实践使刘良富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无奈。打工的生活很艰辛,打工的生活也清贫。一把锯子、一把斧头、一把刨子成了他谋生的工具,一床铺盖是他全部的家当。为了生存,他选择了一条艰辛而又坎坷的道路,东奔西走,走街串巷,进百家门,吃千家饭,过着漂泊不定、四海为家的手艺人生活。
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举目无亲的他,因水土不服而一时难以适应和习惯,冷暖自知,委屈自咽,刘良富备尝人间之辛酸,备感人生之艰难。但是,异土他乡的漂泊,孤独寂寞的生活,也给他以后的风雨人生奠定了基础。生活使他认识了什么是委曲求全,也使他体会到了什么是忍辱负重,也使他在以后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有了坚强踏实的脚步,更使他在后来波澜壮阔的事业中宠辱不惊,平静如水。换句话说,他在到达宁夏的第一站里,得到最多的是他后来受益最大的精神财富。
刘良富到黄羊滩农场做木活是他手艺提高的开始,打工生活使他懂得了唯有吃苦耐劳和精工细作,才能有出路的道理。于是,他一门心思的为主人的满意而做活,因此,他的信誉逐步提高,影响也渐渐扩大开来,手头慢慢也有些宽余了。当时的他甚至想弄个农场户口,以后寻机转为城镇居民吃商品粮,这个在今天看来很可笑的梦想,对当时的他来说,几乎当成了人生大事来完成。尽管他的这一梦想在黄羊滩落空了,但在他的心里,对这块土地有了依恋,渴望着在金川银川米粮川的宁夏扎下根来。
经过四年多的奔波闯荡,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良富有幸成了宁夏区建一公司第四分公司木匠组的一个小组长。虽然是个临时工,但他凭着吃苦能干,得到了领导和工友们的好评。缘于他诚实憨厚的品质,基于他少说多干的表现,不久,公司破例让他这个外来的临时工当上了施工队的队长。虽说这是一个苦差事,钱不比别人多挣,心不比别人少操,但他却干得有滋有味。因为毕竟是一根象征着权力的指挥棒,被他视为人生进步的一个阶梯。权力,有的人当成是炫耀的资本,时不时地用来敲击别人,而他却看成是一种鞭策,是一根催人奋进的鞭条,更是一份使命和责任。他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担当此任,硬是凭着一身泥水一身汗,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施工队队长。
只要是种子,终究会发芽;只要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刘良富凭着汗水和才能,将他那个在黄羊滩遗落了的梦,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公司把他转为正式合同工,户口转为城镇户,他如愿端上了铁饭碗。这个漂泊打工的汉子,在这里有了一块结实的落脚点。尽管来得那么不易,但命运之神吝啬的目光,总算是瞟了一眼他这位坚强的农家子弟。他和兄弟端起西北那浓烈的酒庆祝时,那清纯的液体酸在眼里,辣在嘴里,呛在嗓子里,像火一样久久地烧在哥俩的心里。
1986年,如果说党的改革开放是在这一年里全面展开的,那么他的事业也应该是在这一年里萌芽的。虽然没有气势汹涌的开门红,但他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潮——责任制,他大胆地承包了公司的家具厂。承包虽然说不是自有,但毕竟有了一定的权限和空间。虽然说此次承包仅是他事业开端的前奏,但不能不说是他后来事业的启蒙和积累。就在他从四川一家私人装饰公司承接一部分零散活当中,他惊奇地发现装饰工程有很大的学问,也有很大的利润。就这个小小的发现,立即使他萌发了要干装饰工程的念头。虽然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仅是昙花一现,他便将思维定格,紧接着变为行动。在工程进展中,他悄悄学到了许多装饰技巧和工艺,为他以后装饰公司积攒了启蒙知识。所以说,机会只给那些寻求机会和把握机会的人,这话一点都不假。
1987年,灵武商业大厦竣工,刘良富只身到灵武为单位联系装饰业务,虽说业务落空,但灵武之行他也没有空手而归。面对这座城市,他多方位、多角度地审视,捕捉到了一些气息并深受启发,尽管稍纵即逝,但那却是不灭的信念,他事业的起步和腾飞,应该是从灵武之行的这一天开始的。
迈步灵武就意味着要将手中刚刚捂热碗底子的铁饭碗抛掉,意味着多年的努力和汗水要付之东流,意味着要拔起刚刚扎下的根而重新漂泊,但刘良富还是豁出去了。他抛弃来之不易的一切,让未来从头开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勇士本色。前者安逸太平,后者困难重重,但是,他要在漂泊的浪潮里搏击人生,而不愿在安逸的现实中无所作为。在公司领导和工友的挽留声中,他毅然离开了。
刘良富是冲着灵武家具厂来的,经别人牵线搭桥,他和一个朋友打算承包灵武家具厂的木工车间,私人承包国有企业,开了灵武的先例。一时间,什么“外地人来给我们当头儿,我们灵武就没有人了吗”?什么“现在骗子多得很,防止把国家的财产卷走了”。各种非议犹如水泼油锅,沸沸扬扬。然而,议论也罢,抗议也罢,他的行动得到了家具厂主管局领导的支持,以预交风险抵押金5000元,每年上缴3万元利润的协议,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同。
当时的家具厂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机制僵硬,产品积压,职工没活干,有时职工连工资都领不上。刘良富上任伊始,他首先走访客户,调查市场需求。在这些年的漂泊中,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企业要想发展,那就要赚钱,要想有效益,质量是关键。在走访家具厂的老客户,长庆采油三厂和磁窑堡煤矿时,他发现人们在考虑家具坚固耐用的同时,也开始兼顾家具的外观和造型。他立即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从南方来的新潮木匠,重新改造产品。当然,他的这一举措,也遭到本厂职工的反对,认为这是抢他们的饭碗,他坚决顶住说:“他们是人才,我们的车间需要人才,但也需要竞争。”
于是,刘良富带领厂内厂外两支力量组合而成的“联合兵团”,启动了木工车间。在这支正规军和杂牌军组合的队伍里,他既当主任、指挥和组织,也当工人,吃苦走在前。他和工人们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用自己的钱为加班的工人买晚餐,主动和工人们聊天谈心,慢慢的和工人们融为一家,怀疑与观望变成了理解和信任。一批批优质的家具按时做出,瘫痪的木工车间活了起来,收入源源不断,发了奖金得到福利的工人们喜笑颜开。
力排艰辛激流勇进
就在刘良富事业方兴未艾的关键时刻,他的合伙人抽走风险抵押金回南方了。这无疑是釜底抽薪,朋友的失信将他刚起步的事业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的他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他选择了激流勇进,两人的担子一人挑了起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行奖励工资,多劳多得,奖优罚劣,一下子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每月加班都在二十个工时。这使过去厂里想甩包袱的木工车间,变成了全厂乃至轻工局的亮点,钳工车间和修理电焊车间的工人也纷纷要求到木工车间工作,就连当时的县政府主要领导也知道了他的大名,并说:“这个外地人很能干。”话虽不多,但很有分量,既是对他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1988年年底,兴建铁合金厂在区内外成了热门话题,灵武家具厂在市场预测不准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兴建了铁合金生产车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严重亏损。厂里毫无道理地把高耗能用电的电费,强加在了木工车间的成本里,造成了赢利车间也跟上亏损。这不平等的做法,使他不但没得到一分钱的承包奖,反而落了个钱被贪污的不白之冤。虽然他也想理论,但作为一个外乡人,能理论出个什么结果,带着一肚子的委屈与无奈,结束了他还在有效期的承包。
合同的终止,并没有终止他人生的奋进。就在刘良富受过委屈的灵武家具厂里,他以每年5000元的租费租了4间房子,办起了灵武装饰公司。就在这4间房子里,他也曾踌躇满志,心潮激荡。有解脱后的潇洒,有美好向往的憧憬,但无论怎样,他总是有些心虚。虽然他已搭起了架子,但作为一个公司,更重要的还是实力,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激励着他想一展宏图。但是,万事开头难。
托朋友的福,刘良富得到一份为马家滩电视台装修播音室的业务。苦于无钱垫底,还是朋友帮忙买来了材料,他带着人顶风冒雪用班车将材料运到马家滩,人驮肩扛运到一公里外的施工现场,他十分珍惜这一小笔业务,因为这是关系到他公司能否生存的第一笔业务。在施工中,他竭尽全力,赢得了信誉,也就是这份信誉,将他的业务拓展开来。
1991年,得知灵武供销社大楼要装修,银川钢窗厂、银川铝型材厂和宁夏鼓楼供销商场装饰公司闻风而动,坐在这些富有实力的公司面前,刘良富也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脆弱,但他没有退却,以低于标底2万元的价格竞标成功,并立下了我先做活给你们看,你们觉得质量合格就付钱,不行我一分钱也不要的承诺。
优良的质量,诚恳的诺言,再一次将刘良富和他的公司托起,登上了装饰业的大雅之堂,使他在1992年里频频出击,次次获胜,实现利润18万元。由于他的苦力,缘于他的真诚,在他用苦力和真诚感动别人的时候,他的公司也在滚动发展。1993年已初具规模,下设装饰、副食、建材三个门市部。
当然,刘良富也有失败和无奈,他投资40多万元的生物化肥厂,因水土不服而半路夭折,难能可贵的,是他胜不骄、败不馁,是他那豁达的人生观和宽阔的胸襟。化肥厂受挫,他及时调整改成饲料厂。吴忠市商城二期改建资金短缺,他主动和家乡的伯父联系,引进资金1000万元,这一举措得到了当时的银南地委和吴忠市委的好评。当问起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我把宁夏当成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事业在这块土地上。”还有什么比热爱这片土地更可贵的呢?
灵武市一向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时任灵武市市委书记的杨万仁多次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鼓励他们大胆干,兼并、收购破产的国有企业。这对刘良富来说,难道还有什么比党的政策和上级的支持更令人振奋的吗?
刘良富正是凭借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和诚恳宽厚的胸怀,在西夏平原,在灵州古城,尽情地挥洒人生,谱写新的篇章。
1995年,象征着刘良富公司迈上规模的工程,灵武装饰工程公司办公楼竖立在灵武振兴路上,当年公司销售收入就达354万元,利税45万元。
1996年,加入宁夏机电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后,业务开始拓宽,同年5月,内蒙古包头市发生6.4级地震,城市遭受了特大损失,刘良富除了捐献20万元爱心款外,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牵头介绍下,将投资改建吴忠商城的300万元资金调转包头,并再筹资金承接了8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建筑任务,当年建设当年使用,为受灾的包头市民送去了一片真情,同时,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奖励。
1997年,刘良富的公司业务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拓展,然而,寄情于西部山川大地的他,对灵武更是情有独钟,因为,这里不仅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是他事业的腾飞点。他人生艰难的脚步是在这片土地上迈开的,他辉煌的业绩是从这片土地上起飞的。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有他的辛酸荣辱,有他的春风得意,更重要的是这淳朴厚爱的回乡,有他鞍马劳顿后栖身的厚土,有那春风化雨般的政策,更让他充满希冀。他能不为第二故乡做些什么吗?
无私奉献为民谋利
1998年,欣逢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十大庆,按捺不住激动的刘良富要给回乡人民一个惊喜,他积极努力招商引资,以全部的热情承揽了灵武市向四十大庆的献礼工程——灵州商城的建设。从拆迁到竣工使用,仅用了15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作为一项献礼工程,是一项备受瞩目的工程,也是一项经得起挑剔和检阅的工程。竣工之日,灵武市委、市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回汉群众纷纷瞩目、个个赞扬,在灵武的土地上诞生了这么一句流行语:灵武的建设,深圳的速度。刘良富用真心献给了灵武市一篇优秀的杰作。原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参观后提笔命名,原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亲临视察后给予评价的灵州商城,集商贸、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为经营户提供600多个摊位,解决下岗职工和其他就业人员1200多人,现已成为灵武的主要商贸区之一,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回汉群众。
同年,刘良富还承接了灵武市城关清真大寺的扩建工程。为了将这一事关回族群众利益的民心工程办好,在扩建中,他与寺管会的人员相互协商,征求意见,完全按照回族同胞的要求对清真寺进行改造直到合格为止。在改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还先后为清真寺捐款捐物达30多万元。随着这项工程的结束,他得到了穆斯林群众的一致称赞,也书写了一曲回汉民族团结的赞歌。
几经拼搏,到1999年,刘良富的公司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资产重组,成立了宁夏富兴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公司下设建筑工程公司、装饰装潢公司、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泰兴分公司、贺兰分公司、商城有限公司。重组后的公司以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为宗旨,积极投身到灵武市的旧城区改造中,并于当年承建了灵武国税局办公大楼。这在当时被堪称一景的标志性工程,设计新颖独特,造型美观大方,受到了灵武市委、市政府及群众的好评和称赞。
2000年以来,灵武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把旧城改造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刘良富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灵武城市建设之中,先后投资建设了湖滨花园、牡丹园等住宅小区。那一栋栋建成使用的住宅楼房,环境明亮优雅,吸引着购房者纷至沓来。2004年,他投资8000多万元,历时3年建成了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接纳1500多人就业的灵武凯悦国际饭店及灵州购物中心。这一地标性建筑,以挺拔的气势、秀丽的风姿、王者的风范,雄踞市区中心,展示着灵武风采,也结束了灵武没有星级宾馆的历史,更提升了灵武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推动了灵武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他又投资7600万元,承担了3万多平方米的灵武商业广场改造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彻底改变了原农贸市场脏乱差的局面,全面提升了群众消费环境的水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灵武也有个西湖,水面虽然不大,但名气不小。2009年,西湖的南侧竖起了许多塔吊,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蜻蜓,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一个占地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的“西湖人家”住宅小区正式开工建设。“西湖人家”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迎合了人们“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整个建设用过硬的质量、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精品回馈了灵武百姓,也为城市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刘良富还不忘山区生态建设的改善。他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在灵武最南部的山区封山围栏2万亩,栽种各类树木42万多株,进行生态治理。不但绿化了当地环境,也为建设山川秀美的灵武贡献了一份力量。
灵武白土岗乡的西沟沿村是一个纯回民村,多年来,村民依苦水河畔居住。2002年夏天,一场暴雨山洪的侵袭,致使居住在沟边的50多户村民房屋大部分塌陷在沟中。当刘良富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赴当地,查看灾情。面对居无住所的群众,面对生活困难的回族父老兄弟,他当场捐款5000元,并决定向51户回族群众每户捐献一万块砖,让其尽快建起住房,解决居住问题。大雪封山的冬天,他又组织人员及时为回族群众送去了12万多元的物资,解决了大家的过冬问题,让群众感动得流泪。他还与西沟沿村的回族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51户村民脱贫致富。同时,他还先后为海子村、枣岗子村等回族群众送去大米、白面、食用油、慰问金等,为梧桐树乡梧桐树村的8户贫困户和残疾群众家庭捐资11万元,帮助他们建起新房,渡过生活的难关。这种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友爱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富起来的刘良富也更富有爱心。扶贫救困,援助孤残,他慷慨解囊;拥军办学,传播文化,他赞助支持。从灵武高庙到回族清真寺,他向厚爱他的回汉群众献上了一份份真情厚意。他把爱心抛洒在灵武的各个角落,也把温暖送到了众多回族群众的家中,更描绘出了一幅回汉民族团结和谐的新画卷。
群众记着刘良富,并不只是他的富有,社会记着他,因为他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各级党委、政府都对他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8年至2011年,他创建的富兴达公司被自治区政府、建设厅等八大厅局评为房地产开发AA级信用企业。2001年至2010年,公司先后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授予“优秀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文明单位”“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诚信单位”“纳税企业先进单位”“光彩事业先进企业”“安置下岗再就业先进单位”“扶贫助残先进单位”“宁夏首届十大公益企业提名奖”“绿化先进居住区”“五个好党支部”“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工商联合会、中国民间商会优秀会员单位”等光荣称号。刘良富先后被各级党委、政府授予“十大杰出青年”“优秀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称号,被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评为“全国关爱员工优秀经营者”,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评为“爱国企业家”等。2008年,刘良富被推举为奥运火炬手参与了奥运火炬在宁夏的传递。
虽然说,这仅仅是刘良富所获得荣誉的一小部分,但就凭这一小部分,我们就能品味出他那年轻博大的胸怀。展望未来,刘良富激情满怀,信心百倍。用他自己的话说:“富兴达公司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业绩,与改革发展分不开,与社会和谐分不开,更与回汉民族团结分不开。我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发展环境,带领全体员工,众志成城,努力拼搏,为灵武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灵武回汉民族团结描绘更新更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