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以来,为别人的作品写的第一篇序言。以往,之所以不敢承担,主要是因为忙。当然,也是担心,一旦写得不太到位,不仅使自己尴尬,也让作者弄巧成拙。这次写这篇序言,主要是杨中其文兄的为人品德和为文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认识中其文兄,是四十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思想感情和视野胸怀,依然是农家后生的那一套。对城里人很是有一些偏见的,总认为他们很难接近,特别看不起农村人。而中其文兄,是改变我这种看法的第一人。无论是在电影院还是在新华书店工作,对人总是那么亲切、谦和与真诚。尽管,那时他还不一定认识我。
后来,他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且一步步荣升。这期间,我们从未深谈过,好像也没直接打过什么交道。但对他这个人,我还是一直比较关注的。其实,依然是早先时候的那种好印象在起作用。我有时也在想,很多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为人处事立马就变得很不自然,特别是架子端得格外厉害。可他却一直是那种老样子,啥时候见到,都能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都有一种底层人的朴素情怀。
我偶尔也这样担心,像他这样的人走仕途,似乎不太恰当。可他不仅干下来了,而且从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到县劳动人事科副科长,再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市政协主席,一路走来,并未出现我所担忧的那种情况。
知道他从事文学创作,是这几年从报刊上读到过他的一些文章。得知他已出版过几本书,却是最近以来的事。看来,就连从事文学创作,他也是不事张扬的。如实说,在读他的这部作品集之前,我还是有些担心的,因为我历来对阅读的东西比较挑剔。但通读之后,深感意外。
这部作品集的体裁之多,让我感到惊讶。就我所接触到的作者,大都侧重一两种体裁,而他却可以驾驭很多种。有寓言类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议论文,读书笔记,诗歌,民间故事,儿童文学,还有曲艺类的快板,灯谜,等等,恰恰是这种变幻,阅读起来,总能给人新鲜感。
当然,也不难看出,他的这个作品集,不是专门写给图书市场的作品集,而是他实现文学梦想的忠实记录。因为没有什么功利之心,写得很放松,很平和,很自然,很随意,像是要留传给后人的一部“人生指南”似的。读这样的文集,感受是复杂的。一些正儿八经的文人的作品为什么难以打动人心甚至无人问津?这些疑问,似乎都能从这部作品集里找到答案。
首先是,有一种其他书中很难读到的真诚。比如作者在书中多次谈到,自己才疏学浅一类的话。看得出来,他既想出书总结自己的写作成果,又担心是否由于自己的能力不够,而耽误读者的宝贵时间,浪费读者的宝贵精力。就像这样的心态和语言,在其他作者那里是很难发现的。时常见到的,总是把自己扮得学识渊博,能力卓越,形象伟大。于是,也就出现了画蛇添足的唠叨,夸夸其谈的累赘,盛气凌人的训导,很让读者腻歪。
而中其文兄的谦和,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心灵的距离。于是,文字也立马亲切起来,就连一些小欠缺也不再去计较。就像大学教授穿很随便的衣物、骑破自行车上下班,非但没人嘲笑,反倒让人更加地理解与敬重。
有关真诚,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体现得很充分。而有关好家庭和好女人的文章,体现得更深沉,更有意味。那种对家庭作用的深层挖掘与细心梳理,对好女人的深深感激和由衷赞叹,无不给人启示与震撼。在这样的作品里,作者以深情而又地道的细节,揭示出了中国妇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拥有贤惠、勤劳、节俭、坚韧、宽容、豁达、含蓄和沉稳之美德。
细读这样的作品,无不让人对当今一些女性已将这些美德丢失殆尽而深感痛惜。比如,有的女大学生居然连洗衣做饭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如此下去,又何谈创业、服务社会、教育孩子和孝敬老人?岂不知,学习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提高人、人群乃至人类的生存能力。不及身边的人和一般的人,又何谈长远、深刻和更大更重的担当。更不用说什么以裸露肉体为美,以糟践吃食为慷慨,以傍大款大官为荣,以阴险狡诈为聪慧,以浮躁尖刻为杀手锏了。中其文兄的作品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无不让人警醒。
这部作品集的另一个特点是,视野开阔,涉及广泛。从郑板桥咏诗打发小偷,到哲人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理论的演绎,从朱熹的三境之说,到纪晓岚的机智幽默,从李自成的失败,到当下的居安思危,从过往农村一直离不开的背土运肥的工具“背篼”,到如今的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从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由来,到光绪与慈禧驾崩只差一天的内幕,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为什么叫“596”,到如何总结教训发愤图强,等等。不难看出,作者的视野是开阔的,胸怀是博大的,思考是多维而深刻的,学习方法是朴实有效的,写作的路子是扎实稳健的。
这部作品集的再一个特点是,它的务实性。具体地说,不是图谋稿酬者的急就章,也不是老谋深算者的文字游戏,而是把写作当成加强学习、解疑释惑、总结经验和加深记忆的一种方法,当成消忧解愁、寄托志向、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一笔精神财富。充溢着草根气息和贵族精神,是文坛上的另一种风景。
很多人要么就不搞创作,要搞就把它当作一种终生而为之奋斗的专一事业。其实,这种走极端的做法弊端很大。应该说,一个人一辈子纯粹不涉及文学创作,是很可惜的事情。因为,只有搞过文学创作,才会知道,这个“螃蟹”的确不好吃。才会更加珍惜书本,尊重作者的劳动。只有搞过文学创作,才知道这种劳动是别有洞天的。但凡有过文学创作经历的人,最起码读书的选择性和投入性、写作的享受感和思维方式,都会大不一样,就连工作质量,人际交往,孩子培育,家庭氛围的营造,都有说不尽的好处。
那种孤注一掷赌上一辈子的做法,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旦作为专一职业以至事业来搞,就会因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从而舍弃许多爱好以至责任。尤其是,未必能够达到预想的成功境界。因为,文学创作的成就,是需要多方面因素成全的。假使天分、氛围、机遇等等一些抓不住摸不着的重要因素,一直不肯配合,损失的就是一辈子。
本书作者的这种不走极端的创作方法,应该值得肯定。是那样的平心静气,不骄不躁,来去从容,游刃有余。就连作者到外地看病,孙辈的趣事,平时与别人的谈话,对公历、农历和伊斯兰历之间的对比,天干地支的如何搭配,都做了详细的记载与评说。可以说,在本书作者的笔下,就没有不可以书写的事情。能感觉出来,写作是他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和成就志向、醒脑健身、愉悦生命的重要方式。
不少人一旦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很难再适应平民百姓的生活。甚至由于焦躁不安、牢骚太甚,身体很快出了问题。中其文兄,尽管青少年时候萌生过文学创作的志向,这几本书却都是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才一部部完成的。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自幼就有这种爱好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很多人只是想想或过过嘴瘾,而他却能重圆文学之梦,且能硕果累累,其中必有更为重要的原因。而当读罢这部作品集,我才找到了真正的缘由。
他在名人名句一篇文章里,除罢应用了陈毅元帅的诗句,评说了反腐防腐的重要性之外,又多次应用了美国著名作家奥里森·马登的话:“崇高、正直的人格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生活的目的在于成就崇高的生命。”从而连连阐发自己的深切感触。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的欣赏与崇敬,也正是他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目标。也不难看出,写作仅仅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而成就崇高的生命,才是他的最大向往和人生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