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福,回族,经名尕西姆,1893年出生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县)锁南坝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兄弟三人,大哥起名金山,弟弟叫金宝。
马和福4岁时家乡连遭战乱和灾害,为了活命,祖父和父母亲肩挑背扛,拖儿携女逃难至海原(今西吉)沙沟租地落户。不几年,祖父和父亲因贫困潦倒,先后去世。和福独自一人靠扛长工、打零工艰难度日,并当过韭菜坪清真寺的寺师傅。1920年海原大地震,沙沟一带受害严重。这年马和福27岁,因无法维持生活,投奔到豫旺县(今同心县)张家塬乡险崖子村扛长工的大哥马金山家。从此,他就在豫旺堡、锁家岔一带打杂工,当过石匠、皮匠、泥水匠、榨油师傅等。
1927年,马和福离开同心流浪至金积洪乐府扛长工。次年,同心田老庄乡拓家红湾村有个姓白的妇女,因丈夫病故,拖儿带女到金积度年荒,她看马和福为人耿直憨厚,就将16岁的女儿许配于他,招赘为婿,时年马和福已35岁。虽然他与妻子年龄悬殊,但穷苦人能互相体贴,患难夫妻更加恩爱,4年后有了一儿一女。为了生计,举家于1935年迁回豫旺堡南塬刘家岗子租地务农。马和福深知穷人的疾苦,虽然自己生活也很艰难,仍乐于帮助穷苦兄弟,因此在穷苦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1936年6月,西征红军攻下了豫旺堡,许多群众因国民党的反动宣传逃走了。但马和福没有走,他等待着红军,想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军队。在和红军相处的日子里,他从红军的一言一行中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回民风俗习惯,是“仁义之师”,是真心帮助回族求解放的军队。
由于他苦大仇深,对红军讲的革命道理,理解、接受得特别快。他把红军当做亲人看待,主动帮助红军做事;每天走东跑西、上山下洼作宣传,揭露敌人的造谣欺骗,动员逃跑、躲藏的群众回家。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许多回汉族群众陆续回家,接近红军,并纷纷给红军送“欢迎粮”,赠“抗日款”,还帮助红军解决吃粮吃水问题。
豫旺县解放以后,临时苏维埃政府当即建立。在一次由红军回民独立师师长马青年主持召开的军民座谈会上,马和福倾诉了自己的苦难家史和悲惨经历,并表示了跟共产党闹革命的坚定决心。他的发言引起了主持会议的红军首长的重视;会后,回民独立师政委欧阳武还找他谈了话。在红军和政府领导同志的帮助下,马和福的阶级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共豫旺区委成立以后,在豫旺区设立了苏维埃政府和回民自治政府,马和福任自治政府主席。接着,他又带领20多名回民青年组成一支“回民游击队”,协助红军侦察敌情,不分昼夜地深入山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发动群众筹集粮饷,动员妇女为红军捻毛线、织毛袜,积极、热情地做好参战支前工作,成为豫旺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的优秀回族干部。
随着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回族群众要求自身解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根据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中关于“凡属回族的区域,由回民建立独立自主的政权”的精神,在西征红军和陕甘宁省委的帮助下,我国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于1936年10月20日正式建立了;马和福当选为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兼任县回民游击大队队长。
马和福担任县自治政府主席以后,责任更加重大,工作异常繁忙。为了广泛深入地发动回族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巩固自治政权,开辟游击区,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抗日,他不辞劳苦,不畏艰险,走村串户,日夜奔波,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
在自治政府成立后的第五天,他部署了全县的工作以后,就带上政府签署的《告白圈子四周围同胞书》连夜到偏僻的下流水一带开展工作。他常常在同心城、豫旺堡、王家团庄等地向群众演讲:“我们豫海地区的各族人民得到了解放,但宁夏川的劳苦大众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还要搭救宁夏的所有父老兄弟。要打到宁夏去,解放宁夏城。宁夏、宁夏(谐音‘硬下’),要硬硬地下,才能拿下!”他那稍带河州腔的语调,淳厚朴实,铿锵有力,深深地打动了广大回族群众,使他们受到很大的鼓舞。当年听过他演讲的老人,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还感到激动和振奋。
11月上旬,各路红军会聚同心城(又名半个城),在西城外河滩上举行了万人军民联欢会。马和福代表豫海县回汉群众致欢迎词。他满怀激情地说:“千百年来,回汉兄弟贫苦度日,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国民党和马鸿逵反动派把我们逼得人不人,鬼不鬼,连命都保不住。今天,搭救我们的‘天仙’来了,我们的大救星红军会师了。我代表同心城和豫海县全体回汉群众表示热烈欢迎,祝贺红军胜利会师!红军历经千辛万苦……来我们豫海县解放了受苦受难的回汉人民,使我们重见天日。我代表同心城和豫海县全体回汉族群众,向伟大的共产党和红军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一定要努力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持红军北上抗日……”
他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场军民的情绪,会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有人情不自禁地喊起了“拥护共产党!”“热烈欢迎红军!”的口号,人群沸腾了,人们流着眼泪高呼着,跳跃着。朱德总司令和彭老总在讲话中,对马和福的欢迎词及豫海县出色的工作给予了热情赞扬。
11月中旬,红军东撤以后,国民党胡宗南部及东北军迅速占领豫海县,马鸿逵的地方民团控制了地方局势,大搞“清党”“清红”,整个豫海县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自治政府被迫转入地下,马和福在锁家岔亲戚家暂时躲避。此时,在陇东边区工作的马青年曾秘密前来同心城,设法同马和福等取得联系,但因敌人严密封锁未能实现。
1937年2月,因坏人告密,马和福在锁家岔被反动民团头子锁有智逮捕。他们将他先押往韦州,后转解银川。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军阀马鸿逵多次派人酷刑逼供,并亲自审讯。在敌人的法庭上,马和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义正词严地控诉了反动政府的罪行。敌人软硬兼施,严刑拷打,施尽淫威,但终因马和福坚贞不屈而一无所获。
马鸿逵不能折服这位回族英雄,就把他押回同心密令枪杀。临行前,敌县长屈端庄问他:“你还有何话要讲?”马和福拖着沉重的镣铐,傲然挺立,坦然地说:“为民族的解放,虽死无悔!——我要换‘吾素里’(洗澡)。”敌县长惊服这位钢铁汉子,允许他“换水”。马和福洗了澡,穿好衣服,昂首挺胸走向刑场。1937年4月3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马和福在同心城西门外河滩上英勇就义,时年44岁。马和福烈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名副其实的回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迹,永远印在宁夏回汉人民心中。
解放后,同心县人民政府在老城(半个城)修建了马和福烈士陵园。1978年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又将他的陵墓迁入新城红军烈士陵园。每年到烈士殉难日,许多干部、工人、学生、农民前去扫墓,进行悼念。
(根据马锋玉、张鼐原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