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寿林 ——中国伊斯兰教洪门门宦教主、“爱民如天”的大阿訇

洪寿林 ——中国伊斯兰教洪门门宦教主、“爱民如天”的大阿訇

洪寿林(1852~1937年),回族,字海如,经名舍力夫•冯迪尼。祖籍甘肃省景泰路塘洪家庄,幼年家境贫寒。同治之乱,家乡惨遭掳掠,他随父流落同心县石圈村(洪岗岗),不久其父去世。他到庄头寺坊做杂工,抽暇聆听讲经,攻读阿文。借助教众扶持,走上讲经务教道路,辗转化平(泾源)、固原、陕西有名寺坊求学,后来成为博通《古兰经》的大阿訇。

光绪年间,他严守教律,体恤教民,不贪聚财,誉满甘宁青,被青海梁州庄虎夫耶门宦教主马栋选为哈里法(替位者)之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马教主临终前,遗嘱洪寿林为其继承人。之后,终被尊为虎夫耶洪门门宦之教祖。他虔心办教,不染政事,注重回汉团结,怜惜穷人。他布衣素食,温饱知足。凡教下舍散的“乜贴”,皆分配给穷人和鳏寡孤独之人。他厌恶为富不仁,常说:“贪图顿亚(今世)一尺,则远离真主一丈。”家中常寄养孤儿寡母,直到送终安家。灾年,常以家储粮食赈济灾民。民国18年(1929年)大旱无收,他将家中的存粮全部舍散给灾民。

1936年6月,红军十五军团西征到达同心。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一些回族群众惧怕红军、躲避红军。为了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争取回族群众和宗教界上层人士对红军的理解和支持。唐天际部长率红十五军团敌工部工作人员来到豫旺县后,组织建立起了停战抗日促进会,和回民独立师的干部战士一起,深入豫旺县周边尚未解放的地区开展宣传工作,紧接着,他们又入同心、王家团庄等回民聚居区发动群众。

这天,唐天际、聂秉和化妆成穆斯林模样,来到洪岗子村洪寿林的宅第。洪寿林府里学经的小“满拉”听到叩门声,从门里探出了头,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有事吗?”唐天际说:“请转告洪教主,就说汉族同胞、红军战士唐天际到访。”小“满拉”一听是红军来访,舌头伸得老长,急忙给洪教主报信。

洪寿林正在念经做功,听到红军来访,微微一笑,随即镇定地说:“快请红军首长进来,我要亲自迎接。”洪寿林虽然和红军素未谋面,但红军到达豫旺后,遵守回民风俗习惯,帮助回民群众翻身解放,种种事迹早就传到了洪寿林的耳朵里,他也很想亲眼看看红军是怎样的一支“神奇”军队。

唐天际一见到洪寿林,就热情地握着洪寿林的手说:“洪教主,早就听说您是个德高望重的回族长者,这次真是幸会!”洪寿林说:“贵军此次到豫旺,民众安居乐业,秋毫无犯,红军真是仁义之师!”

唐天际向洪寿林详细讲解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民族政策,洪教主听后非常赞赏。后来,唐天际又数次派红军联络员去洪府联系工作事宜,洪寿林都是热情接待。一天,停战抗日促进会又派两名红军联络员到洪岗子村去找洪教主,商议如何赶走民团的事。可是刚一进村,就被当地的反动民团察觉了。民团派了便衣对两名红军战士进行监视。红军战士刚到洪教主家坐下一会儿,就有一个小“满拉”跑进来对洪教主说:“洪爷,民团搜捕红军来了。”洪寿林抬头从窗口看到几个团丁已经走到了院中,便急中生智,忙拉起两位红军战士躲进了他的“禁房”,然后若无其事地坐下来读经书。“禁房”是教主做功的地方,一般人是不敢随便进去的。

几个团丁在洪家里里外外搜了个遍,连红军战士的影子也没有。他们几次瞅着“禁房”,可没人敢进去搜。团丁们走后,洪寿林将小“满拉”喊过来说:“你到外面看看,是不是真走了。”小“满拉”回来悄声对洪寿林说:“洪爷,他们躲在外面盯着呢!”洪寿林镇定地说:“别管了,该干啥干啥,让他们盯着去。”

过了两天,盯梢的团丁还没撤。两位红军战士十分着急,对洪教主说:“已经两天了,我们再不回去首长们都着急了,让我们冲出去吧!”洪寿林说:“那可不行,你们到我这里来,我就要保证你们的安全。这样吧,你们别管,我来想办法。”

第三天,洪寿林府中举办了一次阿訇“穿衣”仪式。这是一个盛大的宗教仪式,数千当地的教民来到洪府祝贺。洪寿林将两位红军战士打扮成教民模样,趁仪式结束后,教民们从寺中往出走时,他们混在教民中离开了洪府。

几天后,唐天际叫来聂秉和吩咐说:“小聂,你带几个同志去一趟洪岗子村。这里有程政委和我写好的一面锦旗,你们给洪教主送去。”聂秉和打开一看,上面写着“爱民如天”四个大字,上款是“寿林回族大教主法正”,下款是“汉族同胞程宗受、唐天际敬赠”。聂秉和带领十余名红军战士赶了百余只打土豪得来的羊只,来到了洪岗子村。

洪寿林和红军来往的事情,在回族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广大回族群众看到连虎夫耶门宦的教主都支持拥护红军,更加认定红军是回民的军队。广大回族同胞,无论是宗教上层人士,普通阿訇,还是一般信教群众,都热情地欢迎红军,把自己的羊只、粮食支援给红军部队,不少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部队。

洪寿林教主1937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归真(逝世)后,儿子洪清国遵照父亲的嘱咐把这面“爱民如天”的锦幛放在罐子里,用黄蜡封上口,藏在炕洞里,一直保存到解放。解放后,由宁夏博物馆征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