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响

“三农”图书出版、发行,路在何方

——一位民营书店经理对农村图书市场的观察与思索

张吉响

一、“三农”图书出版、发行的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9亿,约占总人口的69.2%,农业科技图书直接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三农”出版物中的针对性最强、作用最具现实的图书。当前,我国的“三农”图书出版、发行是怎样的现实状况呢?

2011年1月4日《中国图书商报》曾以《农技图书出版显增,农村零售比重连降》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这样写道:“服务于‘三农’密切相关的农村图书的零售,10年间变化状况令人担忧。零售直接作用于农村读者,是书业与读者亲密接触的行为,呈两个走向,以2004年为界,前5年呈增长状,从77.03亿元增至89.49亿元,增长16.18%;后5年呈徘徊下降状,从2005年比上一年下降3400万元开始,2006年比上年再降近1亿元,2007年稍有反弹,比上年增6700万元,2008年又再次降7600万元,2009年虽有微弱反弹,但仍低于2005年。城乡图书零售比重2000年尚占27%,2005年已降至22%。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农村零售比重达到35%的指标。不料,现实是直线下降,2006降至21%,2008年降至19%,与总署指标相差甚远。”

《中国新闻出版报》曾对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农业科学类图书2006~2010年是这样变化的:

2006年3476种(初版2384种)占总品种1.49%(初版占1.83%);

2007年4086种(初版2210种)占总品种1.65%(初版占1.63%);

2008年5316种(初版2734种)占总品种1.93%(初版占1.82%);

2009年6978种(初版3094种)占总品种2.32%(初版占1.84%);

2010年6621种(初版3208种)占总品种2.02%(初版占1.69%);

图书出版品种标志着图书出版内容的覆盖面,是书业作为内容产业之根本和精髓。在图书出版四要素中,品种是基础,是关键。应当说,这些年我国的农业科学类图书出版变化是不大的。农村人口占全国的总人口的3/4,但图书只能占到品种的1.49%至2.32%,比例是极低的。

考察农村发行状况,最主要的指标是农村出版物零售比重,但是我国农村图书零售从1994年的城乡零售比重81∶19(19.79亿元)经过15年的轮回,到2008年仍为81∶19(88.09亿元),返回原点。全国出版农业科技图书品种从1994年的比重2.0(2052种),下降为2008年的1.95(5316种),其品种所占比重无增有减(《中国商报》2010年7月6日载《15年中国10大视点》)。农村发行长期以来是中国书业的薄弱环节,虽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要加强农村发行,至今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重,网点萎缩,购买薄弱,这不能不说形势严峻,令人担忧。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9月6日曾对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进行了公布。全国出版物发行网点是这样的变化情况。

2010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7882处,其中:国有书店和发行网点9985处,占全部的6%,与上年相比增加0.32%;集体、个体零售网点109994处,占全部的66%,与上年相比增加5.49%。2010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从业人员72.38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1.99%。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从业人员13.76万,占全部的19%,与上年相比减少0.51%。集体、个体零售网点从业人员32.36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0.68%;新华书店系统外批发点从业人员15.01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33.19%。这两项相加合计为47.37万人,从业人员占全部的65.%。

全国出版物销售额是这样的变化情况?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销售总额中,居民和社会团体零售总额533.22亿元,比上年增长6.86%,其中城市零售430.27亿元,占全部的81%,比上年增长6.86%,其中农村零售102.95亿元,占全部的19%,城乡零售比重为4.18∶1。

据说,我国一般图书平均印数仅为3000~5000册。纵观我国政区,地级市单位333个,县级单位2856个,大专院校2621所……范围如此众多的机关单位,难道这些地方哪里不需要这些书中的一册?印数并非销量,扣除库存报废、残损、退货,实际销售数目是多么少得可怜。由此可知,我国的图书出版、销售之难啊!我国已是第一出版大国,每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大量的图书哪里去了呢?

二、“三农”图书出版、发行难的症结

那么“三农”图书出版、发行难,究竟什么原因,问题和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1998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曾在“八五”期间就出版科学进行了专门课题研究,编成一本《出版改革与出版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八五科研成果汇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科研课题组对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六省市进行调研并写成报告。该书第26页对“一般图书的发行”做了如下阐述:“出版的繁荣与发展,靠的应该是多品种和多形式的灵活竞争。现在发行最大的问题是,一般图书发行的薄弱,书店系统销售主要还是靠教材和教辅,作为维持生存的支柱。”“山东省发行事业近几年是比较好的,1994年,较大的城市书店一般书发行为50%~60%,一般城市约为40%,比较好的县为25%,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中国版协对江西省图书发行曾做过如下报道:“全省的门市销售占总销售的12.8%,县级门市销售一般占2%至7%,比例极低,县级新华书店尤为突出,门市经营亏损严重,退货率高达38%,卖场平效为1180元。”

今天的情况如何呢?河北省徐水县新华书店是河北省县级店的领跑者,曾获得过“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特别奖”“全国新华书店精神文明示范单位”等众多荣誉称号。公开资料表明,2010年,徐水县新华书店全年销售图书1435万元,门市销售一般图书69.69万元,平均每月销售5.8万元,平均每天销售1908元,一般书占整个销售的4.9%,不足5%,其比值是何等低啊!大量的销售当然是教材教辅了。领跑者一般书销售尚且如此,其他县市可想而知。(《三管齐下:于细微处见真章》,《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0.17)据公开的资料显示,河北省县市级新华书店共有136家之多,但销售一般书超过100万的仅有可怜的几家。(《河北新华时空》2011.11.15日第三版)一般书占如此之低的销售比例,多么冷酷的现实。

一般说来,当今新华书店都处在寸土寸金的商业繁华位置。经营图书利润低,效益差,常常处于一种不温不火、不凉不热的状态,黄金位置难有黄金效益,所以新华书店往往把店面较多地出租给赚钱多的行业,也不肯在经营图书上下功夫,从而又形成品种少,服务差,水平低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出版难、发行难,难就难在“三农”需求的一般书。农民购书多元化、点多面长,人均购书率低。各地新华书店除了教材教辅以外,又往往重视畅销书、热门书,周转快,赚钱多;而一般书,占款多,动销慢,收益差。经营不好,还会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在农村图书发行中,中小学教材教辅及热门书占80%~90%,而处于零售地位的一般书只占20%,甚至更低。农村阅读群体主要是教师、学生、村干部和专业户,真正的农民不是阅读主体。传统农民几乎没有读书习惯,当然今天这种习惯正在发生着改变。

我来自农村,成长在农村。1989年,在河北省辛集市创办了辛集市科技书店。以科技图书占一定比重的综合性书店,至今已运营24年。我店从租借的蝇头小店,到自行购买的800平方米书店大楼,现在农业科技类图书多达几千余种,涵盖了全国各地出版的农业科技图书。我店服务“三农”,尽心尽力,凡适合“三农”相关的图书,只要当地需要,不论哪个出版社出版的,都千方百计有所备货。图书品种从最初的几十个品种扩充到现在的几万种。

“三农”图书,路在何方?结合自己长期经营实践,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主要有如下原因。

出版发行不尽如人意。尽管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出版大国,现在每年出版各类图书达20余万种,2009年达到30.2万种。但“三农”图书品种比重偏少,特别是原创少,精品少,多为剩饭炒作。图书是内容的产品,很多做“三农”图书的编辑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总以城市眼光编辑图书,与农村需求脱节,所编图书读者需要的内容找不到,不需要的内容连篇累牍;出版了一发了之,大量的图书只能在城市一、二线打转转,一般的市级店都不能达到,要么运行在发行的链条上,要么堆在库房里,没有上架就成了报废书。一般来说,当今的农村并不需要那些十分简单、初级的、很薄的小册子,而是需要一些深入、先进,具有一定知识厚度的有用图书。要针对一些种养大户,出版内容更详细、技术含量更高的科技图书。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民,如专业户、示范户、带头人、行业先锋,这些人紧跟科技的最新动态,对图书求深、求专、求新,力求站在某个方面的前沿,领跑某个行业,他们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购书求全求新,因此,他们需要有深度、有水平,有特色能够解决问题的专业图书。金盾出版社是靠跑市场跑出来的出版社,用真劲、做真书、下真功,所以出版了一大批供农民发家致富的农业实用技术图书,深受农民的欢迎。但是时至今日,又几个出版社经常跑市场呢?

图书价格是影响图书的重要因素。资料显示,当今的图书价格正悄然上涨。新出版的图书,平均印张从2000年的12.37已涨到2009年的16.46,重印的平均印张从2000年的13.39已涨到2009年的16.72。新出版的平均定价从2000年的22.44元已涨到2009年的36.59元,重印的平均定价从2000年的17.39元已涨到2009年的27.81元。图书消费和当地经济特点、消费水平息息相关,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5900元的农民而言,让他们在生活之余拿出几百元来买书是不现实的。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当然不能和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品相提并论,一定会放在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农民购书自然会追求高性价比,希望买到经济实惠,物美价廉的产品。许多农民买书,往往首先看定价,受盗版价格低廉的冲击,不少读者对现有图书的定价,持有怀疑态度,认为注水多,标价高。

真正受欢迎的“三农”图书编写并不容易。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不同,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需求,点多面长,农民买书,总希望有万能钥匙,读一本书,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但是许多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很多的时候一本书只能讲一项技术,一种问题,要联系自己原有的知识,串联发挥,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农民大都没有读书的习惯,因为不爱读书,所以就很少逛书店,只是偶尔去转一转,看一看。读者认识一本书,总需要有一个了解过程。大量的图书必须靠书店货架陈列展示,读者认知,才能让读者熟悉、了解、选购。由于出书太快,但真正停留在书店的展示时间却越来越少,10天半月就决定一本书的生存,很多淹没在图书的海洋里,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就造成了“三农”一般书出版难、发行难。

三、“三农”图书出版难、发行难解决办法

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除了做好“三农”图书出版以外,当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新华书店作为主渠道,要为改变“三农”图书发行滑坡局面有所作为

现在,各地新华书店实行企业化运作,连锁经营,然而他们抓大放小,抓强放弱,许多延伸的基层的网点撤并,一些经营过得去的门店倒闭,经营不理想的店面关闭,乡镇书店已陆续走向绝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新华书店开展了多种经营,精力过多地放在主业以外。恰恰是这些做法,把延伸到农村的毛细血管都切断了,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买书难。书店姓书,提高市场的满足率应该是其永恒主业,决不能以副伤主,更不能本末倒置。一些新华书店缺乏市场观念,企图避开竞争,留恋那种躺在皇粮之上,过着集体供应教材教辅,统一发放,丰衣足食的日子,常常通过相关领导部门沟通、理解、得以协调支持,在教学辅导书上多有行动,多有表现。如果这样,怎么能提高农村的一般书的满足率呢?

(二)重视农村民营书店的建设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店这些年一直蓬蓬勃勃,拾遗补缺,正向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在全国农村2800多个县域中,一般是一家新华书店和几十家民营书店比肩而立,分布广泛。尽管他们规模小,品种少,但是,市场份额已逐步占农村半壁江山,这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他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经营盗版书,有的经营的图书品位不高,有的甚至低俗色情,但只要认真加强管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许多民营书店做得是相当不错的。要对他们赏罚分明,该表扬的要大力表扬,该处罚的要坚决处罚,该停业的就要坚决叫其停业,不留后患。对那些屡教不改,多次违规违法的,一定叫其整顿停业,不能一罚了事、以罚代管,依然叫他们我行我素,要提高违法者成本代价,杜绝不断违法、多次违法,改变盗版书充斥市场的局面。市场的问题终究需要市场来解决,农村民营书店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农家书屋,不需要国家投资,不需要政策扶持,却为发展农村文化作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家扶植农家书屋最终不是增加它的造血功能,独立生存吗?农村民营书店当今已经顽强的生存着,为什么不能给施一点肥,浇一点水呢?

(三)改变农村盗版图书任意泛滥的局面

现在农村图书盗版销售十分严重,可以说到处充斥着盗版图书。由于农村一般书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给盗版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盗版书也就横行无阻、销售无忌了。盗版严重地侵害了书店经营者的正当利益,甚至劣币驱逐良币。从正版图书出版的那一天起,盗版的阴影就没有离开过。几十元甚至几百元的正版图书一旦被盗版,就会被低价贱卖。正是由于盗版价格的“竞争力”而往往会使人们对其趋之若鹜,这种现象更加促使了盗版的泛滥。这也让图书市场陷入经济学上的一种困境:劣币驱逐良币。盗版书的集散地已由城市走进乡村的街头巷尾,有些盗版书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各类书店和图书大厦,这不能不是需要重视的现实。

(四)求真务实,农家书屋要抓出成效

现在,农家书屋已在全国蓬勃展开,到2012年底,全国要全面建成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承载着很多的期望,书屋如何在现实中发挥长效作用,满足农民的需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应当看到,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农家书屋。即使已经建起来了,农家书屋多数尚待发挥作用,图书缺乏,品种偏少,结构欠缺,服务欠强,应付差事,是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需求的。农家书屋的建设是需要一砖一石垒起来的,绝不会一蹴而就,农家书屋最终要走一条自负盈亏、自我完善,滚动提高,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我们期待这一目标早日实现。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县域是中国最活跃的经济体,是最生动的改革开放最前哨;县乃国之基,郡县治,天下安。书店是中国书业的基石,让我们满怀豪情,不断努力,为农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