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产业篇

科学决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旱从春天开始蔓延,山是土褐色的,沟是土褐色的,烈日像一锅沸水,煎熬得庄稼和这里贫困的农民一样直不起腰来。

想必生长在西海固的人,都不会问这是哪一年的事,因为这里十年九旱,甚至是十年十旱。

旱魔肆虐的自然条件、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种粮糊口的种植结构、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以及长期落后的科学技术,使得这一农业地区农业也成为了最严重的短板。

1950年,西海固地区的粮食单产只有28公斤,全地区粮食总产量只有1364万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然而,由于缺少科学的宏观指导,农民以“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的激情大肆种植以小麦、豌豆、扁豆为主的夏粮作物,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产量低而不稳。同时,在人口剧增的压力下,西海固农民无奈地走进了“开垦荒山— 解决吃饭—人口增加—土地增加”的怪圈。“开荒上了山顶顶,犁地不留地埂埂”,这种巨大的生态灾难,导致大量劳动力被挤压在“务农”这一行业之中,贫穷不断滋生,城乡差距无限扩大。

新世纪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西海固农业产业终于迎来了拐点。这个拐点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成为政府的一种自觉,农民不再把吃饱饭作为农业的终极目标,而是开始面对市场,盯住经济效益,开始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转型之路。

光明之窗一经开启,诱人的风景就会显现。

近年来,这个变化正在迅猛地向广度拓展向纵深推进,日益多元化立体化特色化,农业产业结构由原来单一的“种粮吃饱”走向“粮经饲草特”多元结构。以原州区枸杞、葵花,西吉县马铃薯、西芹、胡萝卜,隆德县中药材、蚕豆,泾源县苗木、草畜,彭阳县辣椒、林果、大面积地膜玉米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的发展,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开始用自己的绿阴硕果回报西海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