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参谋长回来了,回来后和玉秀大吵了一架,原因是他回来时带回来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小男孩,他告诉玉秀:“这个孩子将成为我们的儿子。”玉秀坚决不同意,她说:“我们都早已过了能够带小孩子的年龄,再说,我活了几十岁了也没带过孩子,现在猛一下子让我带这么小的孩子,我受不了。”她认为这是吴参谋长养儿防老和孔夫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在作祟”。她还说:“我们不是没有孩子,我们不是有丫丫吗?而且丫丫也有了孩子,我们都是当外公、外婆的人了,我们自己怀里抱着个小孩子像什么话。”其实玉秀反对这件事还另有隐情。总之玉秀这次是气到了极点,她在想如果老吴不把这个孩子的事情处理好自己是不能和他一起过了。
吴参谋长平时一个人待在军区机关大院,每到傍晚他不想早早睡觉,就在大院围墙外走走,散散步。这一天他正兀自走着,猛然听到小孩微弱的哭声,他循着哭声急走几步奔了过去,发现了一个小筐,筐里有一个小包,这哭声就是从这个小包里发出来的,孩子的脸上还盖了一方薄薄的小手帕,他掀开手帕借夜色一看是张孩子的脸。吴参谋长赶紧提起小筐朝周围看了看,并没有看到什么人。吴参谋长的心猛地揪了起来,看起来这个孩子是被故意扔在这儿的。这时一股气愤涌上了他的心头,因为这个地方已经到了机关大院的背面,在这里散步的人很少,如果他要是出差什么的也就不会到这里来了,如果一夜没有人来这孩子不就冻死了吗?这真是造孽呀!天下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父母,吴参谋长提起篮子,站在原地等了一会儿,孩子也似乎感觉到有人动他,竟奇迹般地不哭了。吴参谋长向周围喊了几声,“有人吗?”周围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人回答他,可这时孩子似乎被喊声吓住了,又哭了起来。吴参谋长没有办法,只好提着篮子往回走,他边走边回头,希望能发现有人追赶他,可是除了他和这个可怜的孩子,周围什么声音也没有。就这样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步三回头地往回走,但这时孩子好像被这一颠一颠的走动晃睡着了。这一刻,吴参谋长心情有一些激动,他想,这孩子这阵睡着了还好,如果在自己发现他之前睡着了,不发出哭声,没有被人发现可就惨了,说明这孩子和自己有缘分,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最最宝贵的礼物。
吴参谋长回到家以后打开包包发现是个男孩,他已经醒了,而且好像还对自己友好地咧了一下嘴,吴参谋长赶紧找了一条新的毛巾,蘸着温水给孩子把屎尿清理干净,然后把自己的一件旧衬衣撕开,小心翼翼地重新给孩子垫好,照样把他包裹起来。他把买给丫丫的孩子的奶粉冲了一小碗,然后用调羹把奶水轻轻喂进孩子的小嘴里。孩子竟然知道张嘴喝奶,吴参谋长很高兴,喂完奶孩子心满意足地睡着了。可吴参谋长却睡不着,他陷入了沉沉的思考。他在观察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被扔掉,会不会有什么病,还是私生子。半夜里,他乘给孩子换尿布对孩子全身上下又都检查了一下,没发现什么毛病。他想不管有没有病,明天一定要带到医院去全面检查一下,如果孩子有什么病也好赶快治疗。吴参谋长在脑海里一次又一次想象着孩子的父母的脸,就这样他实在是困了,迷迷糊糊地竟然睡着了。然而他又一次被孩子的哭声惊醒,他想孩子一定是又饿了,于是,他又给孩子喂了点奶。他一看表已经临晨五点了,他想了想就铺开纸,提笔给组织写报告,他的报告写得很详细,把他捡到孩子的经过,自己和玉秀结婚至今没有孩子,如何收养了烈士的后代,以及自己目前对捡到的孩子如何处置,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他同时给当地民政部门也写了一个情况汇报及他个人的态度,并且对由他来抚养这个孩子的条件也进行了阐述。他想天亮第一件事是先去服务社买个奶瓶子,然后再去办这些事。
天亮后吴参谋长直奔军人小服务社买奶瓶子,只可惜他来的太早了,服务社还没开门。没办法,只好先打电话叫来军区机关医务室的护士,请他们把孩子送到军区总医院去做全面检查。他将写好的报告送到政治部,政治部又替他联系了当地民政部门,民政部门的同志听了他的叙述后认为他是符合收养的条件的,然后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你是昨天晚上才捡到孩子的,现在你就把报告送到我们这里,说明这些东西你是连夜写的,那么我冒昧地问你几个问题,你爱人在吗?她怎么没和你一起来,她的想法是什么?她有多大岁数?身体如何?她能带得了孩子吗?”工作人员这一问还真是把他问住了,但他转念一想玉秀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一点上他太有信心了,于是他很坚定地回答了民政部门的同志提出的问题,最后他还补充了一句:“同志你就放心吧,什么问题都没有。”
中午他回到家,机关医务室的两位护士也回来了,告诉他经过全面检查孩子很正常,什么问题都没有。吴参谋长一听真是高兴得心花怒放。两位护士不仅给他带来了好消息,而且把孩子要用的奶瓶、小衣服、小被子全部带来了,并且提出在吴参谋长把孩子送回去之前由医务室人员轮流值班帮助照顾孩子。可是吴参谋长却不放心,他提出白天她们可以帮助照顾,晚上由他自己来照顾,两位护士一听都笑了,说:“我们虽然没结婚,但我们毕竟是女同志,毕竟是护士,怎么也不会比你差,才捡来一天你就有了这么深的感情了,你也太不相信我们了。”就这样这孩子在医务室待了一个星期,周末吴参谋长兴冲冲地带上孩子坐上车就往回赶,可对于玉秀的这种态度他是万万没想到的,吴参谋长愤怒了,于是他把很多难听的词都用在了玉秀身上,什么“冷血动物”“冷酷无情”,“你不是女人”“不配做母亲”等等,很是伤玉秀的心,也使他感到左右为难,他苦苦思索该怎么办。这时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吴参谋长在调往军区的时候就答应帮助丫丫找她小姨,因为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丫丫的小姨一家没有走远,他们一家大概就在部队附近住了下来,因为当年接待过他们的后勤管理员后来还见过他们,因此他就利用下部队的机会,通过当地部队和当地的派出所来打听丫丫小姨的下落。在当地战友们和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丫丫小姨一家的下落。
丫丫的小姨叫孙玉兰,姨夫叫任焕明,表弟叫任志刚,让他很快找到他们的恰恰就是这个任志刚,这个小伙子在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时考了全地区第一名,但他既不上清华也不上北大,一心要上医学院校,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当年他这个高考状元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而且还有很多传奇的说法,一位当年给任志刚迁过户口的同志说:“小伙子一头浓密的头发,浓眉大眼,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灵气。”听说小伙子知识面很广,会背很多汤头和草药歌,说明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
当年他们一家三口拿着吴参谋长送的一点吃的东西漫无目的地沿着部队门前的一条大路往西南方向走去,虽然他们没有目标却好像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引导着他们很坚定地朝那个方向走。一直走到中午,发现有一座大山横亘在面前,任焕明抬头打量这座山,只见它连绵起伏一直蜿蜒到远方看不见的地方,山势雄伟,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如巨浪排空。奇峰怪石,云海茫茫,山下一泓清泉萦绕。任焕明看到此景,心里暗想,这里真是虎踞龙盘啊,此乃仙境啊!
正在任焕明沉思之际,孩子一声“爸爸我饿”惊了他一下,他也感到饿了。于是他向周围看去,发现在这山脚的西南面好像有几间房子,于是他领着老婆孩子就往那几间房子走去,快走到跟前时他们才看清房子外面还有一圈篱笆。柴门虚掩着,他们进得柴门,走到房门跟前,房门也虚掩着。他们敲敲门,屋里发出了一个微弱的声音,他们进得门来,由于光线比较暗,他们在屋里站了一会儿,才看到土炕上躺着一位黑瘦且无比虚弱的老人,任焕明低下头跟老人说:“老人家我们是过路的,想在您这里讨口水喝。”老人家用手指了指水缸,又用手指了指堂屋的锅台,意思你们要自己烧,他又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这时任焕明的脸离老人家的脸大概有一尺多远,他就感到有一股热气向自己冲来,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老人家的额头,天呀,烫手。这时任焕明满屋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找到,他回过头来向院子望去,发现院子里有一块小小的菜地,菜地里长着几垄葱,还有菠菜、白菜什么的,于是他冲出去,拔了几根葱,洗净,把葱的根须放到老人家的锅里,点着柴火熬这点葱的根须,熬好了趁热给老人喝下去,并将老人家的被子盖好,又在老人家的被子上面加盖了几件衣服。
过了一会儿老人家睡着了,任焕明轻轻地摸了一下老人的额头,发现老人出汗了,好像也不怎么烧了,这时任焕明才吁了一口气,一看孩子也偎到他妈妈的怀里睡着了。这时任焕明才感到自己的肚子在咕噜噜地叫,于是,他把吴参谋长给的土豆煮了一锅,不一会儿锅里飘出诱人的土豆的香味。这时,孩子可能闻到了香味,也醒了,他又听到老人家的咳嗽声,他回过头,看到老人家已经醒了,精神也比先前好多了,于是任焕明赶紧把老人扶起来,用被子把他围起来,剥了一个热土豆,并用筷子把土豆夹碎,一小块一小块地喂给老人,老人吃完之后好像有了一点力气了,对他们一家说:“柜子里有被子。”说完老人家就又睡着了。这时,他们三口子才开始吃土豆,志刚一个小孩子竟然吃了五个大土豆。吃完了之后任焕明这才到西面的屋子里看了看,西屋里也有一盘炕,炕上放着两麻袋土豆、一袋黄米、一袋玉米,还有半袋白面。在靠墙的一面,有一个博古架,架上每个格子里放了几个小口袋,每个小口袋里都装得满满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任焕明将炕上的东西都搬到地上,让玉兰把炕扫了扫,他们又从柜子里把被子拿了出来,这些被子显然是新的,虽然颜色不新鲜,但是都是干干净净的,任焕明又在院子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张炕席,他铺好炕席之后又想到老人的炕也需要烧一下,于是就让玉兰抱柴把两个屋的炕都烧了。老人好像睡得很香,就这样一直睡到傍晚,老人才睁开眼睛,但还是迷迷糊糊的不太清醒。玉兰用老人家的白面给老人做了点面条,他们一家三口照样吃他们从部队带来的土豆。面条做好后满屋子飘着香味,孩子也很长时间没闻过这么香的味道了,用鼻子使劲吸着,老人看到后问:“锅里还有没有?”玉兰说:“还有一点。”老人说:“赶快给孩子舀上,让孩子吃。”于是玉兰就把剩余的给孩子舀上,孩子三口两口地就吸溜完了。晚上,任焕明让老婆和孩子睡在西屋,自己则跟老人睡在了一起,任焕明又给老人家熬了葱根须的水,让老人家喝了下去,老人虽然一直在出汗,但却睡得很踏实。到了下半夜,任焕明看到老人睡得很好自己也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天亮了,任焕明听到老人的咳嗽声才醒来,他醒来后扶着老人解了手,又给老人端来了洗脸水,让老人洗了手脸,老人非要起来,任焕明赶紧让他围着被子坐在那儿。这时玉兰端来放了土豆的玉米面的粥,老人喝了感觉很舒服。但是不知老人病了几天了,身体还是很虚弱,吃完饭不长时间他就又睡着了。就这样吃吃睡睡过了三天,老人才逐渐精神起来,他老人家精神起来之后给自己开了一张药方,给了任焕明些钱,让他到城里给自己抓些药。任焕明由于在吴参谋长那里和老人家这里吃了一段时间的饱饭,身体有一些力气了,于是他很愉快地往城里走去。走在路上,他想自己一家不能再这么无目标地流浪下去了,今天到城里要看看有没有干活的地方或者能不能搞点什么小作坊之类的,这种小作坊、小生意在自己的家乡是不允许搞的,不知这个地方可否。他边走边想,很快就来到一家药店,他拿出方子递给抓药的人,抓药的人接过方子先是一愣,紧接着自言自语:“缘道先生的方子?”他抬起头盯着任焕明问:“这药是给谁开的?”任焕明告诉他是老人家给他自己开的。抓药的人立刻又问:“请问您是缘道先生的什么人?”任焕明就将认识缘道先生的经过跟他说了一番,结果他照方把药抓了之后却不收钱,说:“小伙子,你拿上这方子到任何一家药店抓药都不会收钱的。你回去跟缘道先生说,明天我们去看他老人家。”不要钱,任焕明感到很忐忑,可是他再三说,人家就是不收,他没办法,也只好就这么走了。他抓好药后在城里转了转,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城的街道还挺长,虽然房屋很破旧,但是可以想象出当年的繁华。他沿街走了走,这个地方不像自己老家那边管得那么紧,也可能今天是集市的原因,街上不仅有卖农具之类的也有卖吃食的,诸如羊杂碎,那白白的罐罐馍叫人看了就眼馋,于是他就产生了一种冲动,他想用手里余下的这点钱给老人和孩子买一个罐罐馍回去。结果上前一问,他手里的钱只能买一个馍馍,看来在这个物资奇缺的年代哪里都一样。这个地方也和自己家乡一样,在自己家乡一块水果糖就卖一块钱,自己手里两块多钱还买不来一个馍馍。但是他看到这里有一样东西便宜,那就是土豆。就这样,他怀着没买上罐罐馍的遗憾回到住处。
回来后他向老人家汇报了买药时人家不要钱的过程,老人笑了笑没说什么。老人家边熬药边给他们讲了自己的情况,他告诉任焕明,自己叫缘道。眼前这座山叫做崆峒山,山上峰林耸立,危崖突兀,幽豁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勃郁葱,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山色,有漓江之神韵。此山由大小数十座山峰组成,其主峰为马鬃山,突兀高耸,摩云插天,形势险峻。崆峒山在中古前又称笄头山,汉时笄头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它是我国道、儒、佛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也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派的发祥地,山上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个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诚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寺、弥陀庵。四十二个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三皇楼等。上层东面塑有三位古代帝王,“天皇伏羲创八卦,地皇神农尝百草,人皇轩辕创文明”说的就是他们三位。轩辕黄帝曾亲自登临,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因此此山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老人的师傅汝真法师就在山上修行,自己则是师傅在云游的时候在路边捡的,于是师傅就给自己起名“缘道”。中国道家、佛家都讲究缘分,师傅说:“缘”是命,命是“缘”,“缘”是前生的修炼,是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机遇。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缘分难求,茫茫人海,浮华世界,多少人真正寻觅到自己最完美的归属,又有多少人擦肩而过错失了最好的机缘,或者有多少人,正确的选择却站在了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师傅还说:贫道不知其姓名,就冠名“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由“道”所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道路、路径,是万物发展的径。从此老人就有了“缘道”这个名字,跟着师傅在山上长大。跟着师傅学习经文,识草认药,炮制中药,到后来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师傅就口述,由自己写方子,再后来师傅就先把脉,把完脉后却不说,等自己说完后师傅再给予指导,师傅说出对每一具体脉搏的感受,然后自己再把。就这样跟着师傅在学习中长大,他一直也不知自己的身份,直到解放前夕,师傅的年事已高,而且重病缠身,有一天师傅把他叫到跟前,告诉了他的身世,并把自己几十年炮制药和行医看病的笔记都交给了他,嘱咐他在师傅去世后,就不要在山上待了,下山后也不要走得离崆峒山太远,一方面辛勤劳作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一方面继续可在山上采药,为苍生百姓治病。让他记住,在任何朝代,治病救人都是最根本的。师傅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师傅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是一点钱也不会积攒的,就是考虑到你的未来,我攒了一点钱,不多,你拿去,盖几间房,置办点基本的生活用品。”师傅还说:“你会有儿子的也会有孙子的。”于是他安葬了师傅下得山来,盖了几间房在这里生活。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他也很照顾,但是他觉得自己能自食其力,也就没有要政府特别照顾,并且遵照师傅的嘱托以自己绵薄之力为周围乡亲们排灾解病。
听了老人家的讲述,任焕明很受感动,但是他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虑之中。他想,老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老人,也能看出来他老人家对自己一家很真诚,自己一家怎么办,不走吧当然好,但是老人家的粮食就那么点,老人自己吃无疑是足够了,但加上自己这么一家子,老人家的粮食很快就能被吃完,那不就害了老人吗。老人似乎看出了任焕明的心思,于是就对任焕明说:“你不要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担心把我的粮食吃光了,拖累我挨饿。你跟我来。”老人说着领着任焕明走到了房后,任焕明到来后,还没到房后看过,后院比前院还要大些,院子收拾得很干净,有一块已经翻耕过的地。在院子的西墙边有一所小房子看起来像个小库房,进得房子,屋内靠墙边有一块木板,掀开木板有台阶,沿着台阶走下去以后,借着上面射进来的光,任焕明看清这是一个很宽畅的地窖,在窖墙的一边整整齐齐地码着十几麻袋土豆,另一边垒着四五麻袋胡萝卜,还有白菜,青萝卜。任焕明看了这些东西心里有了底,自己这一家子算是有救了。在回屋的路上老人家告诉任焕明说:“我病了很多天了,我知道你们快来了,你们在部队住了几天,我算着你们到我这儿的时间就是前天。”任焕明想,老人家真是神了,他说得一点都不错,连自己一家所走的路线,在那里住过,见过什么人,都说的准准确确,看来自己一家和老人家这真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回到屋子之后,玉兰煮些土豆,做了些玉米面粥,于是大家围坐在八仙桌前吃饭,突然小志刚大声说:“爷爷您先头说的广成子是谁呀?黄帝向他问什么问题?”任焕明两口子都惊呆了,这孩子怎么突然问出这话来呢?只见老人哈哈笑了,说:“问得好,一会儿吃完饭,爷爷给你讲。”原来老人家给任焕明讲的时候,小家伙一直在听,老人家讲的事情他有点听不懂,但老人家讲的人名他记住了,于是他就向老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人想,自己和这家人真是太有缘分了。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是了不得,孺子可教也。吃完饭老人就给小志刚讲起了广成子。他告诉他们说,广成子是《封神演义》中“十二金仙”之一,原名董初平,亦称力默子,传说黄帝时已有一千二百岁了,隐居在崆峒山的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丹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山十二景之一。黄帝,我先头说过,他是“三皇”之一,本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其母见雷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其母怀胎二十四个月后,他才出生,出生后面呈土色,故称黄帝。又因为他居住在轩辕之丘,因此就以轩辕为名和号。黄帝谦恭好学,不耻下问,为了寻求治国安邦之道,两次到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第一次黄帝问广成子:“至道是什么?”广成子说:“没有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到至道呢?”说完广成子就隐入云霞之中。但是黄帝的悟性极高,回国之后安民治国,励精图治,创天文、历法,统一了天下,并写出了医书《黄帝内经》。黄帝在他一百岁时再上崆峒山向广成子拜师问道。路上他见迎面走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道路的一边,向长者施礼,给长者让路。长者很受感动,笑着说:“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黄帝赶忙上前施礼说:“请教长老,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随口说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长者说完就突然不见了,原来这位长者就是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的架子,吃不得苦,给他指点迷津。黄帝很快悟出,以膝代步,爬上了崆峒山。沙石就像刀子一样磨的黄帝膝盖都流出了鲜血,石子都被他的鲜血染红了,至今在崆峒山的路上还能见到这种石子,人们叫它“血儿石”。黄帝向广成子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这些话黄帝一字一句都牢牢记在心里,只觉得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黄帝回国之后,居于荆山最高处的昆台之上,按照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之道,一百二十岁时,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铸成之日升天。老人家讲完这些见天色已晚就说:“天晚了大家都睡吧。”而小志刚却没有睡意,当老人家提出睡觉之时,他突然提出:“我要跟爷爷睡,我以后要天天晚上听爷爷讲故事。”老人家一听小志刚要和自己睡,十分高兴,从此,老人家的身后就多了一个“小尾巴”。
第二天,药材公司来了三个人看望老人家,给老人家带来了一包枸杞子,小志刚一见这红红的小果子十分高兴,当着客人的面就问:“爷爷这小果子能吃吗?”爷爷说:“能吃,但是不能吃多了。”来的人对老人家很尊重,大家都叫老人家“先生”,老人家让玉兰给客人做饭吃,客人极力推辞,老人家说:“你们就不要客气了,我知道你们都拖家带口的,你们自己从来不敢吃饱,今天你们就在这里吃顿饱饭吧。”几个客人看到老人家盛情难却,于是就留了下来。玉兰给他们做了面条,用土豆和萝卜做了臊子,客人们个个吃得满头大汗。回头看小志刚却没有吃饭。大家都问他为什么不吃饭,他说:“我想吃你们拿来的红果子,但不知怎么吃,为什么不能多吃,吃多了会怎么样?”大家看到小志刚那认真的样子都笑了,说:“这小家伙聪明,提了这么多问题,不得了!不得了!”老人家赶紧走过来,拉起孩子说:“孩子你先吃饭,稍后爷爷给你讲。”客人们都说这是今年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同时,他们听了任焕明一家的来历,都感到很高兴,认为是缘道先生修来的福气,他们说:“有你们一家照顾,我们也就放心了。”让任焕明有什么事到城里去找他们。老人家刚把客人送走,小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爷爷给他讲这神奇的小红果的故事。老人家就只好给他讲枸杞子的故事,告诉他枸杞子是多年生落叶灌木,产于宁夏,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枸杞子的果实,它还叫杞子、茨果子、明目子、狗奶子等。它性温甘平,能够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滋阴。它还有“宝树”“药树”的美称,茎和叶可当菜吃,根皮叫地骨皮,枸杞子除了入药还有多种吃法。“这么好的东西您怎么说不能多吃呢?”小志刚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姿态。老人家告诉他枸杞子有温热身体的作用,再说了,任何滋补身体的补品都不能过量食用。小志刚也不知听懂了没有,只是在那里点头。老人家看他这样好学,就又教了他一些草药的歌诀,告诉他草木根茎是空心的一般都可以治疗风湿骨痛,凡是叶与枝同向对生的草木即可外用止血凡是叶边有毛刺的即可以治疗肌肉红肿疼痛,凡是一搓叶子就有黏滑浆液的,可以治疗无名肿毒或蛇、蝎、蜂、蜈蚣咬伤等。另外,老人家还给他念了一些采药的歌诀,老人也没多注意小志刚记没记住。可是,第二天早上,却听到院子里传来小志刚背诵的声音:“大地草木生,性用各不同。生毛能消风,黏泥拔毒功;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脓;味苦能泻火,味甘可补中……老人家真是惊呆了,又问了他一句采药的歌诀,他又大声背起来,“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茎叶宜盛夏,花在含苞中;果实熟未老,核熟方有功。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跑过去把小志刚抱回屋里。小志刚热衷这些医药知识,念过就能记住,他还非常喜欢爷爷讲的崆峒山的那些故事,缠着爷爷非要上崆峒山,爷爷告诉他今年不行了,一是爷爷现在身体不好,很多需要秋冬采的药,爷爷都没有去采。你以前经常挨饿,身体很弱,走那么远的山路是吃不消的。
第二年春天,老人家带着他们全家上山,一路走,一路辨认需要采的药材,走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休息,喝点水,吃点东西。山上大部分寺庙都没有什么香火了,人都没有吃的,哪里有闲心朝这里供奉呢?许多寺庙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倒塌了,有的成为小动物的栖息地。但是寺庙倒了故事还在,老人家边走边讲,他们全家对药王洞特别感兴趣,玉兰说:“我们老家有个传说,说这里边其中一人曾在我们老家徐州一带访师求学。”老人家说:“对的,你说的是华佗,华佗是安徽亳县人,字元化,年轻时曾到过徐州。他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医学家。”这时小志刚突然发现了什么,大声喊:“爷爷这个人骑的是什么呀?”老人家告诉他,这就是药王孙思邈,和你的妈妈是同姓,他是京兆东原人,也就是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人们尊为“药王”。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首位,并专门立题。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此。”他自己的两部著作都冠以“千金”二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他曾到崆峒山采药三年,所到之处为人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医德非常高尚。传说他还治好了泾河龙王背上的肿瘤,为老虎取出卡在喉咙里的碎骨,龙虎为了感谢孙思邈的恩情,就充当了他的坐骑,这座像就是依据“坐虎龙针”的传说故事塑造的。老人家又告诉他们,左边供奉的是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由于扁鹊医术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于是人们送他“扁鹊”称号。扁鹊在总结了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任焕明一家三口都听呆了,他们为老人如此博学而惊叹,从内心里感到真是听老人家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也坚定了他们向老人家虚心学习的决心,为他们今后所走的道路奠定基础。特别是小志刚,他不仅对药王洞感兴趣,而且还对赵时春读书的故事,赵时春的读书处、读书台,及有关赵时春在崆峒山的一切,他都喜欢,这对小志刚日后所走的学习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有几年学校不上课,农民家的孩子就回家务农了,可志刚却不同,他一直在家里学习。“文化大革命”后期,老人家年事已高,不再上山采药,这任务就完全落在了任焕明和玉兰身上,老人家也不再出外给人看病,就在家里给志刚辅导学习,同时他老人家还给志刚找了一位他老人家的朋友为志刚辅导数学和英语。这位老师的父母都得过重病,都是缘道先生给治好的,老师非常感谢先生,但是先生说,我也没有什么要麻烦老师的,就是我的小孙子正值学习之年龄,但是学校不上课,很多老师受到冲击,你能不能给我的小孙子辅导功课。原先他在城里上学时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就送给老师,好方便你到我家去,因为我家比较偏僻,不容易被“造反派”发现。他还说:“我估摸过了这一阵,国家还是要恢复办大学的,不能让孙子荒废了学业。”就是在这位老师和爷爷的辅导下,志刚的学业一直没停。恢复高考后,志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老人家特别高兴,但他也舍不得离开相依为命的孙子,于是提出他要亲自送志刚到北京,任焕明夫妻考虑到老人家年事已高,就陪着老人家和志刚一起到了北京。老人家说:“此生能到北京,足矣。”老人家回来后时间不久就去世了。
吴参谋长找到他们的时候老人家早已去世,任焕明和玉兰说要陪吴参谋长到崆峒山上转转,吴参谋长笑了笑说:“崆峒山我太熟悉了,就不去了,我还要赶到部队去。”吴参谋长之所以对崆峒山熟悉是因为部队在这里驻扎的时候,他和兄弟部队曾勘测过崆峒山,在勘测的同时,他们还查阅了很多关于崆峒山的典籍。由于军人对北斗星的了解和热爱,春秋时期《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而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通过勘测和查资料使吴参谋长又增加了好多知识,《汲家周书》记载,崆峒、又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戎翟、匈奴、北秋等十二个民族居住之地。
吴参谋长第二次到崆峒山的时候,丫丫全家也来了。乍一看小姨家的房子很破旧,心里还在想小姨的日子过得是不是不太好。可是进到屋里一看,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尤其是那些药柜都擦得明光净亮,整个屋里弥漫着药香味。丫丫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肯定不感冒。丫丫看到小姨和姨夫的脸色都很好,再一看爸爸的脸色,想着爸爸这些天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比起姨夫来就憔悴多了。玉兰看到吴参谋长带着丫丫全家来了,喜极而泣,她和丫丫抱头痛哭,哭完又笑,笑完又哭,她对丫丫说:“孩子,我们是不幸的,你从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我除了丈夫和儿子没有任何亲人,但我们又是幸运的,我们都遇到了好人,遇到了圣人,我们这一辈子能遇到缘道老先生,你能遇到你吴爸爸,真是我们三生有幸啊!”这时吴参谋长怀里发出一声孩子的哭声,玉兰这才发现吴参谋长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她很快将脸转向丫丫,露出问询的目光,她以为是丫丫的第二个孩子。丫丫赶紧解释了孩子的来历,并且说除了来看他们之外,还有一事相求,想请小姨帮助照料这个可怜的孩子。玉兰一听立刻将孩子接了过来,继而又转过头看着任焕明,任焕明已看出玉兰的意思,说:“吴大哥,这么多年跟着老人家,我们学到最多的就是与人为善,他老人家教导我们善待一切好人,凡事从善意出发。我认为帮您将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好就是我们做的最大的善事,我们尽快把家里的药都处理处理,把家里的鸡、菜地什么的处理好就和吴大哥一起走。”
任焕明和玉兰到了军区以后,玉兰帮助带孩子,吴参谋长则通过朋友让任焕明到军区附近的一个中医院当司药,任焕明很喜欢这份工作,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缘道先生留下来的有关资料。缘道先生生前一直想把师傅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整理出版,由于那时处于“文化大革命”中,先生的夙愿一直没能实现,任焕明准备整理出来,在适当的时候将书出版,实现缘道先生的夙愿。但就在这时,志刚收到爸爸、妈妈的信,知道了爸爸、妈妈已到军区,很为他们的行为高兴,并且提出自己的毕业论文就是以总结爷爷的经验和理论为主,他还准备考研究生,爷爷的经验和理论是他的研究内容之一。他让爸爸千万别把爷爷的东西弄丢了,他假期回来取。
吴参谋长将孩子安顿好后心里很不安宁,说实在的,他做梦也没想到玉秀会这样,这么的不通情达理。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回去看她一趟。刚好有一个下部队的机会,他就乘机回来了一趟。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到了玉秀在厂家属院的房子,可是门上挂了一个大锁,吴参谋长感到很奇怪,于是他又赶到丫丫家,丫丫刚好在家,她也不知妈妈去了哪里,她去妈妈那里几趟,门都是锁着的。丫丫正在做饭,吴参谋长就在丫丫家吃了饭,他又去了玉秀住的房子,门还是锁着。吴参谋长又跑到厂里,到了厂里一问,他真是大吃一惊,原来玉秀已调回杭州,半个月前连家都搬走了。好像有一股气流直冲头顶,把吴参谋长一下子击倒了,他踉跄着赶紧扶着一面墙才勉强站稳,他回到车旁,司机小王看到他的脸色很难看,关心地问他:“您怎么啦?病了吗?”“没什么,赶紧回。”吴参谋长从上车后,几个小时一直都闭着眼睛,一句话也不说。他的心脏憋得难受,喘气也不匀停,他百思不得其解,到底出了什么大事,值得玉秀生这么大的气,难道就为了这个孩子吗?孩子你不带就不带吧,也不至于调走吧,难道几十年的夫妻感情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吴参谋长这次着实气坏了,一回到军区就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幸亏他对自己的身体还比较了解,他让司机直接把车开到了医院的急诊室。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脏,只说了两个字:“心痛……”就昏迷了过去。幸亏医生的抢救措施得力,吴参谋长终于苏醒了,醒了之后,他一直都闷闷不乐。大家以为是吴参谋长因为病有了思想负担,因此无论谁来看他,都劝他对病不要想那么多,要放宽心。他们却不知道,吴参谋长是“心病”而不是身病。好在孩子由玉兰照顾,小家伙长得很可爱。丫丫听说爸爸病了,也赶紧跑到军区医院来看爸爸,当她看到爸爸被病魔折磨的憔悴的样子,忍不住哭出了声。吴参谋长不得不反过来安慰她。丫丫对玉秀妈妈不打招呼就调回老家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她给舅舅写了一封信,还没收到回信,就得到爸爸病重的消息,她就赶紧赶来了。现在妈妈的事她也不能跟爸爸说什么,她只能默默地陪着爸爸。但吴参谋长惦记着小外孙女,非要丫丫赶紧回去,丫丫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