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几千年前的一句感叹,让我们寻寻觅觅了几千年,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改朝换代,遭受了山重水复的坎坷道路,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明,我们保存了独一无二的传统。与此同时,我们在近现代所经历的,绝对不仅仅是成功或失败就能定义的,一方面,我们的封闭导致了落后,落后导致了挨打,挨打唤醒了斗志,刺激了我们一直以来的骄傲。另一方面,我们从种种失败中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从而求得进步,取得成绩。贯穿始终的,是从未泯灭的中国梦。
我们的先民对生活有着极其深刻与美妙的认识,所以我们的历史文化一直都是独树一帜。分分合合几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后来人诠释着民族共同的理想,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梦。在《礼记》中,有对人民向往的社会的描绘,所谓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穆。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我们可以看出,先民更为看重的是精神上的需求,人人友爱,安居乐业。再后来,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由于中国的统治者对儒家的情有独钟,儒家思想是每个读书人基本人生观形成的基础,而读书人,又是每个历史阶段的思想解放与改革者。“修身齐家平天下”也是大部分人的奋斗目标。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梦想绝不是仅仅建立在个人的利益上的,而是想着更大多数的劳苦大众,因此,千千万万个个体的理想就会有一个共同的归宿——民族的强盛。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领导人引用《诗经》里面的“小康”二字,把目标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最终要达到的共产主义,也就是大同社会。与此得知,千百年以来,实现梦想的途径有所转变,但勇气与目的矢志不渝。
作为民族的继承者与国家的建设者,年轻一代的我们,有很多期待,有很多希望,同时,也有些担忧,有些惭愧。虚拟的网络让有些人不仅失去了强健的体魄,而且丧失了最初的梦想;浮躁的作风让很多年轻人不懂得踏实学习,而沉心于现世的功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世界,让我们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世界。当我们迷茫困惑的时候,不妨回顾历史,与古人为友,完善自我,改进自我,从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追梦的路上,有欢笑有失落,有感动有震惊,有温暖有冷漠。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对,豫才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年轻一代,不但要有个人的人生追求,还要有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只是政策上的客套话,而是每个人都需要努力的方向。所谓的复兴,并不是重走封建主义,也不是抛弃过去的一切,因为一棵树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需要重新拾起的。尤其是在现如今高速的节奏下,尤其是在文化艺术,道德修养方面,一定要以古人为鉴。时代的变革,伴随着目标的与时俱进,在社会生产方面,要实现现代化,提升科技水平。在文化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接受外来文化,先有民族化,才有世界化。
当我们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当我们在道路的抉择上出现徘徊的时候,当我们处在水深火热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坚持斗争,持之以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又由于地域的不同而展现出生活文化的差异,有性格诚恳,筋强力壮的北方人民,有文质彬彬,静而少动的南方人民。在历史上,南北的融合大多是以战争或朝代的交替而进行的,现如今,南北人民已经意识到二者是一个整体,拥有相同的理想生活,故相处融洽,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两者的结合点,就是中国梦。
诚如总书记所言,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如果要对我们年轻一代提出要求,则可用王国维的三境界来说明,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梦,并不遥远,中国梦,也不虚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的积累与叠加。扬鞭策马,路上阳光正好。
(作者为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