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美丽生态中国

王 娟

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告诉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打开了新视野,确立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梦是拓展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目标导向,彰显了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和强大支撑。“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这是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相互关系的生动写照,进一步指明了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中国梦内蕴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标明了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理想。

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也需要生态文明。中国人有一个生态文明梦。呼吸新鲜空气、饮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这些都是国人最基本的需求。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既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展现了十八大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更加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上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十年来,“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到总理的“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再到各级政府的下基层帮扶,人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庄重承诺。在人类文明生态转向的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当前人类文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它关乎着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的社会发展战略中,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设美丽中国梦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提倡“美丽中国”,一方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生态理念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的思想观念,涉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理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进步思想观念,它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既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生态心理,也包括进步的生态道德、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一个新的价值尺度、价值标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思想理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生态赤字巨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迟迟得不到根本好转,固然有气候、气象、地质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深层次的社会历史积淀,但归根结底是人们在长期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理性发展观引导的结果。因此,建设生态理念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意识上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人是自然的主人”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朋友和伙伴”的理念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理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确立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天人一体的理念,树立资源有限、环境有限的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价值取向,生态建设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经济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指生态经济的建设。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和谐、开放、文明的生态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社会—经济—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复合型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生态经济文明,应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对不能按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活动予以及时矫正;要把经济发展的动力真正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要防止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彻底摒弃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政治活动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政治制度层面表现为,因经济基础变化所引起的国家管理形式、结构形式的进化发展,即政治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成果,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政治观念层面表现为,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的变化更新,如人们参与政治意识的普遍增强,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共和、法治等思想观念的普及、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文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文明,是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基本方略的政治文明,是按照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政治文明。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历史时期,人们已开始逐步将“生态环境”放到“政治体系”研究的重要地位,生态政治文明成为整个生态文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的实质是维护人的环境权益,如果说政治文明的功能是通过制度和国家公共权力来维系社会秩序,通过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来保障个人权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话,那么,生态政治文明要求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平衡各种利益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和权力滥用而带来的对生态的破坏,以公共权力限制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安全。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作为工作价值判断的标准,使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从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生态科技文明。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并助推着科技观的变革,促使生态科技观的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第一推动力。人类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创造更加灿烂的文明。生态科技文明是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反思之后的科技生态化转向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它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标,以解决人类与自然界和谐演化为宗旨,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最高准则。科学技术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规律,但因人为主观方面的原因,对生态文明来说科技的作用却呈现出“双刃剑”的效果。一方面,由于对科学技术不合理的应用,带来20世纪以来传统工业化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危机的条件下,科学技术对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生态科技文明,就应该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突破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生态科学技术,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制度文明。生态制度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宗旨,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如《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这些制度规范共同构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主体。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尺。建设生态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水平,是生态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态制度文明程度的标尺。因此,生态制度文明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生态行为文明的重要保障。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就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政治制度和法规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并用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确保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指生态思想理念、制度的文明,也不仅包括生态经济、政治和科技的文明,更是一种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即是说,生态行为文明是生态文明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生态行为文明,也就谈不上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政治文明和生态科技文明。所谓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社会变革工程,生态行为文明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根基。罗曼•罗兰说过,善良不是学问,而是行为。这是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良,并不看他有多少学问,而是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善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行为文明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没有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就无从表现出来。生态行为文明要求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各种活动实践中;要求人类必须将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生活行为规范和限制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体要求是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事业单位、每一个社会团体组织、每一级国家政府,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呵护我们所栖息的生活、生存环境。

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有事业,有事业才会有未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会更美丽。

(作者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