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附录一

同心人民不会忘记

——写给改革开放以来外地人在同心可圈可点的记忆

/ 同心政协文史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智慧的同心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同心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这些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业绩理当为历史所记忆,为时代所尊重,为未来所珍惜。特别值得记录和怀念的是那些交流到同心任职的外籍县领导和来到同心支教支医的老师和大夫们。他们给同心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展示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今天,我们共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除了亲闻亲见亲身感受外,我们再用一组统计数据来见证同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前,同心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规模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同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30多年。1978年,同心地区生产总值仅有0.6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41.3万元,然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同心的经济实力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实力快速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2010年,同心地区生产总值为26.4亿元,比1978年增长38倍;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8941万元,是1978年的37倍。

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农村家庭承包制给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按劳分配充分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农村生产力充分解放,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开始向产业化推进。围绕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力发展劳务产业。2010年,全县农林牧总产值达到15.2亿元,是1978年的26倍。

在发展特色避灾农业方面,旱作区大力推广覆膜点灌和枣瓜、枣薯、枣粮间作等抗旱避灾农业技术,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扬黄灌区扩大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以玉米、马铃薯、西甜瓜、枸杞、红枣为主的特色种植区域格局初步形成,种植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126.6万亩,跟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相同,粮食产量26.6万吨,是1978年的5.7倍。

在发展畜牧养殖业方面,结合封山禁牧、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人工种草、建设标准化棚圈和氨化池等技术措施,突出发展以牛羊饲养为主的草畜产业。截止2010年底,全县牛饲养量达到9万头,羊饲养量1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4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0倍、2.7倍和29倍。

在发展劳务产业方面,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人数由1978年的6万人增至2010年的16.6万人。在政府引导、能人带动、政策扶持下,全县的劳务产业收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比例逐年提高。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同心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壮大。完成了对同心修造厂、电石厂、太阳山煤矿等国有企业的改制;水泥厂实现了合资经营,投资建成了30万吨粉磨站;建设了羊绒工业园和太阳山(同心)工业园,培育了生海、双维、德海等一批民营骨干企业,韦二煤井、窑山露天煤矿、300万吨重介洗选煤场和年产200台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装配厂等一批厂矿企业正在开工建设当中,工业经济呈现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局面。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267576万元,是1978年的675倍,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值229388万元。

投资规模前所未有 物质基础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资产投资226728万元,是1978年的1828倍,许多方面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

新区建设初具规模,新区主干道、行政中心大楼、豫海回民中学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了21平方公里;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开发了34个住宅小区19万平方米,以清水河为轴心的新旧城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交通运输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道、省道、县道相互交织,形成两纵(银平、惠平)四横(同预、同红、王预、张羊)两高(中郝、银武)一铁(宝中铁路)的综合运输网络,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60公里,80%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城市公交车拥有量达到56辆,共计开通15条公交路线,辐射56个行政村。出租车达到300辆。

建设了丁家二沟水库、赵家树水库、清水河县城段治理、东部综合供水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解决了16.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有效遏制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高。三北四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县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2010年,退耕还林41万亩,草原围栏面积183.9万亩,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65.5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覆盖率分别达到6.5%和40%。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为邮电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10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22万元;京呼银兰、西兰乌两条光缆通讯工程经过境内。程控电话、中国移动、联通信号全面覆盖,电讯通畅。固定电话用户达18831户,其中农村用户12732户,互联网用户达7054户,移动用户达15万余户。方便快捷的邮电通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改善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1978年恢复高考后,全县教育事业开始健康发展,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文化素质明显提高。通过“二期”义教、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寄宿制学校等项目建设,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2010年,全县中小学共222个,比1978年少361个,但在校生达到71579人,是1978年的2倍。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6%,高中阶段升学率达7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人均受教育程度8年以上。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医疗条件全面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建成了县医院住院部与门诊部、回民中医院门诊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韦州中心卫生院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达到16个,病床数由1978年的190张增至2010年的586张,每万人拥有床位数1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211人增至639人,每万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65225人,参合率为93.18%。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由温饱开始迈向小康。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1元,是1978年的71倍。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建成了25个移民新村,解决了8万人的发展问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县人民。2010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79人,29000人享受农村低保,12200人享受城市低保。

在这一系列提神的数字背后,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那些曾交流到同心任职的外籍县领导和来到同心支教支医的老师和大夫们,因为这中间凝结着他们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也正是有他们昨天的勤奋工作和艰辛付出,才有同心今天的又好又快发展和欢乐祥和的日子。

同心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愿我们的握手亲切有力,我们的微笑真诚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