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兆林,男,回族,1939年生,原籍河南。1956年至1959年在吴忠师范上学,1959年至1989年在同心文化馆工作,历任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副研究员职称。1989年至2001年任同心县政协常委、副主席。2000年退休。
在同心,海兆林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按照当代职业定位,海兆林属于标准的文化人,而且是一位资深的“文化明星”;是同心干部群体中唯一一个“从一而终”的人。海兆林经历了风风雨雨,穿越了坎坎坷坷,播洒着真情,收获着希望。海兆林与文化结缘,相伴50年,他是同心文化的形象大使,也是同心文化的忠诚卫士。
1959年,18岁的海兆林冲出吴忠师范的校门,怀着七分羞涩、三分胆怯的心态,扑向同心文化馆的怀抱。因为他能拉二胡,会弹三弦,还会拨弄月琴,能歌善舞,样样都行,这在当年文化落后的山区小县,有如此才能者,是珍稀无比。
年轻的海兆林一表人才,高挑挺拔的身材,白净的面孔上扑闪着小眼睛,“筛子花”的步态彰显着文化人的优雅与从容;一顶灰色的鸭舌帽配上一套乳白色的风衣,立马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家风采。
在那最艰苦的岁月里,海兆林风尘仆仆,辛勤奔波在曲折的山道上,为山区的父老乡亲们烹饪着一道道文化大餐。说来也怪,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同心城乡的群众文化活动却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逢年过节,“半个城”里文化馆院内管弦齐鸣,笙歌悠扬;乡下的秧歌社火,秦腔眉户,闹腾得热火朝天,融化了多年的积雪,点燃了百姓的激情。在欢声笑语中,展望着五谷丰登的明天。此时此刻,在城乡的每一个舞台上,你都会看见海兆林那忙碌而矫健的身影。他是每一台晚会的总策划、总导演,还不时兼任演奏员。他的心血渗透了鄂尔多斯台地贫瘠的黄土地;他的汗水洒遍了8400平方公里的塬峁山川。
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海兆林亲手组建并参与了县农村文化工作队、城关文艺宣传队、八方文艺宣传队、汪家塬秦腔剧团、喊叫水社火秧歌队、沟滩文艺演出队等20余支城乡业余演出组合,极大地活跃并丰富了同心县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无论是红歌嘹亮,还是轻歌曼舞,都包含着海兆林的辛劳与汗水。
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同心县文化馆任群文组长兼宣传队创作员。期间海兆林是我的领导,当时任文化馆副馆长兼宣传队负责人。每年不仅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还要参加自治区一年一度举办的“五•二三”文艺汇(调)演,这可是是检阅各个市县文艺创作水平与演出质量的一次竞赛。因为一台晚会的所有剧(节)目都要从我的手中经过,我只好夜以继日,轮番加班,时限很紧,一个月完工。当时我是单身,只有一间宿舍,来往人多,环境嘈杂。为了赶任务,海兆林竟将我锁进他洗照片的小暗室中,不准任何人靠近,派人从小窗口给我端茶送饭,保证我有安静的创作环境。整整一个月,我虽然身体瘦了一圈,但14个具有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剧(节)目新鲜出笼。在吴忠演出的当天晚上,男声表演唱《深山战斗班》等一批节目大受欢迎,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姚以壮先生激动异常,连连鼓掌并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好节目,乡土气息很浓!这支宣传队要好好扶持。”这台节目,有7件作品获奖。从此,同心宣传队驰誉全区,《深山战斗班》等节目在《宁夏日报》公开发表,成为一些大中专院校的音乐教材。享誉之际,我们不应忘却海兆林馆长与我的黄金搭档李嚞先生。正是有了他们的精心策划与密切合作,才有了同心民族艺术的阶段性辉煌。
成就海兆林的独门艺术是摄影。从20世纪60年代起,海兆林就背着一架上海产的“海鸥120”牌相机周游各地,记录生活。他的足迹遍布同心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一幅幅色彩鲜艳、题材丰富的照片刊登在《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宁夏画报》《广西画报》《当代戏剧》《民族文化》《宁夏教育》等报纸杂志上。
拍照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为了《光辉的历程》一书的封面照片《旭日东升》,他构思创作,三上罗山,半夜4点就蛰伏在顶峰好汉疙瘩之上的松林里,等候缓缓升起的红日。当灰蓝色的雾海中跃起一团巨大的火球时,他“咔嚓、咔嚓”果断地按下了快门,一幅色调柔和、寓意深刻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海兆林酷爱摄影,更青睐相机。当时全县最好的照相机是文教局拥有的一台德国“禄莱”牌双镜头相机,价值1800元,是一个科技干部两年半的工资总和。海兆林的兴奋点就在这架相机上,他几度软泡硬磨,从局长手中接过了这台他梦寐以求的名牌相机,开启了他摄影事业的二度辉煌期。 “禄莱”以高清明晰的影像效果与赏心悦目的视角形象,成全了他的追求与理想。50年来,海兆林的脚步没有停歇,几代相机的快门不断地揿动,林林总总,约万余幅作品入选各种影展,登载在画册报纸上。
打开海兆林多年创作积累的摄影作品集,立刻会感受到山野的清风,泥土的芳香,憨厚的老农,俊俏的姑娘,一齐奔涌而来,向你诉说时代的变迁、崭新的生活。那一幅幅构思奇特、画面精致、主题鲜明、人物灵动的作品,会令你爱不释手,流连忘返。海兆林擅长人物抓拍,如《苗姑》《山娃子》《阿诗玛》《老王卖瓜》《瞭望》《女税官》《吆骡子》《肖亚君扮皇姑》等作品都是表现各类人物瞬间的心态反映,展示心灵深处的律动。
1986年,为纪念“陕甘宁省预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50周年,由他拍摄编撰的第一本反映同心县的成就及人文的画册,作为庆典的礼品赠送给来宾。他镜头中的人物、场景,个个栩栩如生,尤其是瞬间定格,一下提升了作品的高度,强化了作品的深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社会主义制度,歌颂新生活,唱响主旋律。他把自己对党的感恩之情通过镜头折射得透彻清晰,淋漓尽致。
在海兆林的摄影生涯中,有几位良师益友是他终生不会忘却的。那就是曾在自治区展览馆、《宁夏画报》社、《宁夏日报》社供职的著名摄影家郑介初、石观达、米寿世等先生,这一批蜚声影坛的摄影大家曾无数次到同心采访或创作,每次莅临,都由海兆林接待并陪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海兆林从大师身上学到了不少高超的摄影技艺,也学到了大师做人的优秀品格。海兆林后期的摄影作品提高很快,水准很高,有很多获奖作品,如《假日》《山珍》《南国风情》《飘香》《剪窗花》《老李学法》《发自内心的欢笑》等等,都可以依稀看到大师的影子。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也是一个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海兆林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作为宁夏摄影家协会理事、宁夏新闻摄影学会理事,著名回族摄影家,他的许多作品荣获国内影展大奖,享誉海内外,蜚声中东,他的事迹已入选《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1989年,海兆林担任了同心县政协副主席。他深知这是党对他的信任,人民对他的厚望。他充分利用他的专业技能,向县委、政府形象生动地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加快同心经济建设,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的新生活。
海兆林是个低调的人,做人做事不张扬,可长焦镜头却给了他出人头地的机遇。闪光灯频频闪烁,海兆林忘却了自己的年龄,也忘却了自己的身份,翻山越岭,沟上坡下,抓拍抢拍早已构思好的画面,用镜头语言履行一个政协副主席的神圣职责。
如今,海兆林已愈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身板挺拔,行走如风。
文章结束之际,作为多年的老战友加老朋友的我,仅向海公奉送一个美好的祝福:上善若水,心底一片纯净;厚德载物,胸怀万里风云;天佑勤奋、大道无限,吉人怀德善终!这是富有哲理的贺辞,也是善意诚挚的祈祷。
我想同心人民一定不会忘记这位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为同心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河南人;也同样不会忘记驱赶愚昧、播种文化的海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