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荣祥,男,汉族,1915年出生,河北省灵寿县人。1937年入伍,1949年被组织调同心工作,1951年2月至1955年4月在同心县历任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职务。
栗荣祥同志在同心县工作期间,留给同心人民的形象是清官、好干部、好领导,是群众的亲人、知己。
安定民心 恢复生产
解放初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最后的招数是造谣惑众,说什么“共产党共产共妻,杀回灭教,毁寺煮阿訇”。在民间制造混乱,部分群众听信谣言逃离家乡,致使田园荒芜,颠沛流离,百废待兴。加之小股顽固分子携带武器占山为匪,偷袭解放军和政府干部(我的左手腕就是在一次下乡工作中遭遇土匪袭击留下了伤痕)。
面对如此状况,栗荣祥同志一边协助地方驻军剿灭土匪,消除隐患,一边抓安定民心,恢复生产,用积极恢复生产、关心人民生活等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戳穿反动派的谎言,受蒙蔽的群众纷纷返乡。栗荣祥同志积极协调从外县借来籽种、口粮,深入乡村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赢得了群众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无比信任。群众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在群众中形成了一呼百应的局面。变工队、互助组应运而生,大家高唱着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呀呼嗨么咿呼呀嗨……”的歌曲,积极投入到了劳动生产的大运动中。
尊重民俗 落实政策
栗荣祥同志在同心工作期间,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回族的风俗习惯、禁忌、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弄清楚、弄明白,身先士卒,带头执行,和群众在感情上融为一体。因我是十九兵团政治部回民工作队留地方工作的干部,又是同心当地人,所以他在做民族宗教工作时总是拉上我做向导和顾问。
每年的斋月来临,他让警卫员小徐把我找来,将买好的礼物分成六份,每份红、白糖各两包,茶叶一包,让小徐用一个大帆布包装好提上,按照确定好的路线,头戴上白帽,由我引领到大寺、西寺、小寺、大东寺、南寺、小东寺各清真寺去给阿訇祝贺斋月的来临。开斋节到了,他的礼物中除上述礼品不变外再增加两包点心,代表油炸食品,仍由我引领到各清真寺给阿訇祝贺开斋节。
通过节日看望阿訇,把党的中心工作先讲给阿訇知道,并请阿訇利用主麻日再讲给礼拜的群众。同时,还向阿訇了解群众在寺上闲谈中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古尔邦节到了,他决定给干部职工放假一天,并通知回族干部职工到寺上做“尔德”。20世纪50年代,同心的“尔德”节不仅各寺集中在一块礼拜,就连附近四乡的群众都要赶到县城大聚。按照教规,12岁以上的男性穆斯林都要参加会礼,因此这一天礼拜的人特别多,礼拜场地在县城东郊大土墩广场。作为县领导的栗荣祥同志,每年总要亲临“尔德”节的会礼,他特意穿上自己的一套新制服,头戴白帽,双手并在大腿两旁,以军人的立正姿态,毕恭毕敬地立在礼拜场的南侧向礼拜群众行注目礼。警卫员小徐站在离他的首长较远一点的大路南边,背着盒子枪履行自己的警卫义务。直到礼拜结束阿訇和群众都去上坟,他才离开礼拜场回政府工作。
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解放初期地方干部奇缺,当时的干部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军队留用的军人干部,可他们宁愿随军打仗,也不愿留地方政府工作。如同心当时留用的两个营级干部教导员曾孜与副营长张明同志工作了不到一个月就返回部队了,我算是长期留下来的军队干部之一。二是从老区借调到地方的干部,这些人大都是汉族,不习惯回族地区的生活,也常闹情绪,要求调离。三是从旧政府机构中经短期培训的留用人员,这些人需要进行思想改造,帮其转变立场观点,这也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政治工作。这就是当时干部的基本情况。
从陕甘老区借调的地方干部中有个别人提出要吃大荤,并要求在县城设猪肉店解决他们的吃肉问题,否则,他们要回自己的家乡工作。这些同志的要求被栗荣祥同志坚决回绝了,他召开有关人员专门会议讲这个问题,他说:“同心城系纯回民居住区,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问题现在绝不能出现,在同心开大肉店,给党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会造成什么影响?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相辅相成的,要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就必须严格遵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他还说:“我们的地方干部确实很紧缺,但谁要以吃大荤而要挟,可以申请调离。谁要想吃大荤到汉民居住区吃去,带到同心县城吃绝对不允许,谁违反了,按破坏党的民族政策论处!”因这次会议是针对少数外借干部的,栗荣祥当场宣布此会不发文,内容不外传。
作风朴实 体贴入微
栗荣祥同志令人最敬佩的就是朴实无华,讲话从不打官腔,总是以朴素通俗的语言阐明大道理。解放初期由于旧中国的贫苦落后,积重难返,物质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主要生活用品都必须按计划供应,主食每月11公斤(米7公斤,面4公斤),食用油每月4两。他和干部群众也一样的标准,毫不例外。栗荣祥同志在干部大会上,在群众大会上讲:“蜜多了不甜,油多了不香,我们一定要节衣缩食,共渡难关。”
同心县当时的行政区划为7个区:一区城关(含县城),二区喊叫水,三区新庄集,四区韦州,五区下马关,六区预旺,七区王团庄。为了深入群众,做好工作,栗荣祥同志跑遍了同心的沟沟岔岔、山山洼洼,和群众拉家常,察民情,听倾诉,田间地头、窑洞炕头都是他和群众交流的场所。
一天,栗荣祥带领他的工作组走进一个沟岔村庄,群众听说栗书记来了,男女老少都赶来迎接书记。栗荣祥同志身材高大,声音宏亮,抢先向大家问好:“乡亲们好!”几个年岁大的老人走在前面和书记一一握手,书记问:“这叫个什么村?”群众用自己的方言回答:“黑王家岔。”邻村的一个青年人用取笑的口气插话:“叫黑毛岔!”本村几个老汉不太高兴地向这个青年瞪了一眼并解释说:“这个庄子原来住着黑、王两姓人……”那个青年不等老汉说完又插话:“所以就叫个黑毛岔。”听到这里,栗荣祥同志摆摆手说:“这个名字不好听,我们给它另起个新名大家说行不行?”“行!就请书记给起个新名字吧。”他和他的随从们小议了一下后宣布:“以后就叫‘解放新庄’吧。”
栗荣祥同志不仅全心全意地抓好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大事,同时对同志们的婚姻家庭生活小事,也体贴入微地给予关照。
当时有些小青年因女人没有文化而欲闹离婚,他知道后在一次干部大会上作了专题讲话:“同志们,不要嫌弃自己没有文化的土老婆,她们除了没有文化,身上还有许多有文化的人都不一定有的长处,比如勤劳朴实、生儿育女等。没有文化你帮她学嘛!政府打算要办扫除文盲识字班,男女文盲都参加学习,这个不足之处可以补上来的。可能有的人还在丑俊问题上做文章呢,大家说,我的老婆怎么样?小眉小眼,两个小脚,没有文化,又黑又丑,其实呀,灯一吹和那些有文化的漂亮女人一模一样!”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个别闹家庭不和的人在笑声中也改变了态度。
爱憎分明 不徇私情
有位姓杨的旧政权中的留用人员,曾担任一区二乡的民兵营长,在镇反剿匪期间也曾为党和政府做了不少工作,并且受到过栗荣祥同志的表扬和奖励。但在一次被土匪堵在家中时贪生怕死背叛了革命,和土匪作了交易,把民兵的好枪换给土匪,并给土匪通风报信。恶行败露,被人民政府抓捕后,他对自己的叛徒行为供认不讳,法院在县城下街集日召开公判大会。当法院公布其犯罪事实及判决枪毙后,栗荣祥并未因自己曾奖励过他而偏袒,他用非常严厉的语气高声呼其名:“你就是杨××吗?”“就是。”“根据你犯的罪过应不应该处以极刑?”“应该。”“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没有。乡亲们啊!给我道个好‘都阿’,不要像我这样。”栗荣祥发布命令:“推出西门,执行枪决!”
丰碑不朽 永久怀念
1955年4月,吴忠成立了厅一级的自治州,统管银南五县,上级党委决定任命栗荣祥同志为吴忠自治州州长。临行时群众聚集在县委门口洒泪送别,群众和书记依依不舍。下了南门坡他站定和群众告别:“乡亲们!同心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有我的兄弟姐妹,有养育了我的土地,我还会回来探望大家的……”群众中有些人泣不成声,有些人已放声大哭了,栗荣祥同志也掏出手帕边抽泣边擦泪,群众不愿离去,书记依依不舍,接他的小车只能跟在后面缓缓前行。
步行至下街官井口时他又站定向群众告别,还是无法辞退群众,如此反复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送出县城好远……那种鱼水情深、难分难离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无法抹去。
栗荣祥在同心的工作方法、群众关系、工作作风、民族团结等各方面,可以说给后来的书记们树了一个榜样,展示了一面旗帜,群众对栗荣祥的爱戴刻骨铭心,口碑相传,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