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八十一军起义后,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马鸿逵、马敦静父子二人却始终拒绝十九兵团和谈的提议,下令死守宁夏,仍摆出一副困兽犹斗的架势。甚至计划在宁夏失守后,隐蔽“精良”于贺兰山中,幻想在逃亡台湾的国民党部队反攻大陆时,进行“游击战”。马敦静将其所属3个军11个师的兵力进行重新部署。除贺兰军一部和第十一军退向银川、灵武、宁朔地区外,一二八军军部和二五六师部署在灵武县,保安三师在吴忠堡,三五六师及骑兵二十旅在金积以南、以东地区,保安一师在金积以西地区。敌人企图凭借牛首山制高点与青铜峡天险以及该地区水网密布等条件,与解放军在金积、灵武一带决战。
为彻底打破国民党宁夏兵团顽固势力的幻想,针对敌情变化,十九兵团决定首先歼灭敌一二八军于金(积)、灵(武)地区。我一九一师、一九二师迅速挥戈北上,实施歼灭吴忠堡之敌,并切断金积守军逃路的作战计划。解放军一九一师五七一团和陕北独立一师、独立二师迂回吴忠堡东北,形成合围吴忠堡守军之势。
一九二师主力于20日傍晚从金积南经廖桥、杨马湖逼近吴忠堡南大门——涝河桥。马鸿逵部三师主力凭借清水沟屏障,在沟北一线布防,并在吴忠堡以南各村纵深分散固守堡寨。解放军一九二师五七五团扫清清水沟南岸诸据点后,吴忠堡守敌马部保安三师第七团慑于被歼,将公路桥炸毁,并以假谈判拖延时间,加修工事,负隅顽抗。解放军五七五团团长及时识破敌人的阴谋,将计就计,一面与敌谈判,一面令一营进行战斗准备。一营三连接受攻敌桥头任务后,利用夜间进至沟岸观察敌情、地形,研究战斗方案,决定采取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的战法,攻歼桥头碉堡群守敌。各排明确了具体任务,并进行了战前政治动员。全连指战员对敌人顽抗是真、谈判是假的举动义愤填膺,纷纷表示坚决消灭敌人的决心。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利用门板、梯子等制作了架桥器材,完成了战斗准备。
21日凌晨,在敌人拒绝放下武器的情况下,我五七五团一营三连发起对敌攻击。驻守在桥头的守敌凭借坚固的碉堡群工事,用轻、重机枪疯狂扫射。加上敌人事先阻塞清水沟下游,致使涝河桥附近河水暴涨,我军三次架桥强攻都未成功,三连伤亡较大。据此,五七五团重新组织火力,将敌对我威胁最大的机枪火力点摧毁。在炮火掩护下架桥排再次操起架桥器材,迅速跳入水中架桥。突击队过桥后分路猛追,经数小时激战,在吴忠堡外围俘敌千余人,将敌保安三师防线全部摧毁。与此同时,解放军一九一师集中优势兵力、火器,勇猛突破吴忠堡东南门,与迂回吴忠堡东北之独立一师、独立二师等部队相互配合,歼敌于吴忠堡外围,于11时解放吴忠堡。
战斗中,我军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有许许多多战士负伤不下火线。一名班长在冲锋中倒下,子弹打伤了他的胳膊和腰部,下身不能动,脸色苍白,他断断续续地对战友说:“我不行了,任务还没有完成,对不起……”由于解放军广大指战员的机智勇敢,勇猛穿插,大胆包抄,致使吴忠堡守敌阵脚大乱,彼此无法顾及,军心涣散,全线迅速溃败。在这次战斗中,有135人英勇牺牲,
1951年,为了纪念解放吴忠堡及在涝河桥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吴忠县人民政府在涝河桥附近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2005年4月,涝河桥烈士陵园被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该陵园为第五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执笔:何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