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著名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别人的仇恨像座山,王贵的仇恨比天高。

老牛死了换上牛不老,杀父深仇子要报。

我个死了不要紧,千万个勇汉后面跟。

马蹄落地嚓嚓响,长枪、短枪、红缨枪。

这些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的诗句,出自著名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它是谁创作的呢?

《王贵与李香香》是抗日战争时期李季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歌以陕北农民革命运动为背景,叙述了一对农村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王贵是一个深受地主压迫的农民,13岁那年,眼睁睁地看着地主崔二爷逼租,父亲被活活打死,自己成了地主家的放羊娃。王贵不畏强暴,坚定勇敢,暗中参加了农民赤卫军,后被地主抓捕。崔二爷对王贵软硬兼施,并用死来威胁他,也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王贵从自身的苦难经历中认识到,只有闹革命,穷人才能翻身,他坚信“大风迟早要吹灭地主阶级这盏灯”。

王贵的爱人李香香是一位爱憎分明、相貌俊俏的农村姑娘。她同王贵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建立起了忠贞的爱情。香香“由小就爱庄稼汉”,当王贵遭到地主崔二爷毒打时,她冒着危险,黑夜里给革命游击队送信,从而解放了家乡和亲人。李香香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婚后的第三天,就支持王贵参加了游击队。李香香遭到地主崔二爷的迫害和侮辱时,不受威逼利诱,愤怒地痛斥崔二爷:“有朝一日遂了我心愿,小刀子扎你没深浅。”

《王贵与李香香》这篇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压迫下农民的悲惨状况,生动地反映了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闹革命的景象,表现了革命斗争与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生动塑造了王贵与李香香这对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的形象。

那么,这篇优秀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

作者李季是河南唐河县人,生于1922年8月,1938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中任连指导员。

1942年冬季,李季奉命从太行山区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随后被分配到三边分区靖边县小学任教导主任。李季自幼爱好文学,尤其喜爱民歌。一踏上三边的土地,他就被这里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的陕北民歌深深地迷住了。特别是信天游,最能表现当地劳动人民的粗犷性格和真挚感情。李季反复品味信天游的意境,觉得每一首歌都是一扇打开心灵的窗户。

1944年秋,李季被分配到盐池县担任政府秘书。这期间,李季与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诗人王有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王有的作品,为李季创作《王贵与李香香》提供了灵感。经过长时间琢磨,一篇以三边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反抗地主阶级、建立人民政权为素材的叙事长诗,终于酝酿成熟。

1945年隆冬,北风怒吼,天寒地冻。在盐池县政府一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李季就着昏暗的麻油灯,奋笔疾书。手冻僵了,脚冻麻了,就到炕边的炭火盆前去烤一烤,然后接着写。整整20个夜晚,一篇用信天游形式写出的长达740多行的叙事诗——《红旗插到死狼湾》诞生了。李季利用饭后茶余或下乡的机会,不厌其烦地念给盐池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和群众听,虚心征求大家的意见,又做了多次修改,然后才寄给报社。长诗采用经过提炼加工过的陕北农民口语,通俗易懂,如“马蹄落地嚓嚓响,长枪、短枪、红缨枪”“山丹丹开花红娇娇,香香人材长得好。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露水珠在草上淌”“王贵是个好后生,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庄稼地里顶两人”……语言生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叙事节奏如行云流水,行文韵味通俗优美,即便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这篇作品,也不禁为之赞叹。

1946年夏,《红旗插到死狼湾》在《三边报》上发表了。同年秋,延安《解放日报》将该诗题目改为《王贵与李香香》,在报上连载。延安广播电台广播了这篇作品,新华社也用电讯发往全国,解放区印了单行本发行。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陆定一高度评价《王贵与李香香》是“新诗歌的方向”。《王贵与李香香》从盐池走向全国,轰动了诗坛。李季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诗坛新秀。如今,在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还雕刻着这样一句话:《王贵与李香香》,边区文化教育的里程碑。

(执笔:韩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