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盐池县文化教育十分落后。民国初年,全县只有一所惠安堡高级小学,学生很少,且多为地主豪绅子弟。1918年又设立了一所高级小学,个别乡也相继创办了初级小学和私塾。到1936年盐池解放时,全县历年小学毕业生仅有50人。
盐池解放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教育事业,盐池的小学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在办好公办小学的同时,号召和发动群众大办民办学校,边区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提高教学质量,边区政府从延安鲁迅师范学校派了一批毕业生来盐池任教。盐池县又从当地选拔了部分文化程度高、思想素质好的青年送往外地培训,毕业后回盐池担任教师。为尊师重教,政府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在县城北关还建立了伊斯兰小学,专收回族学生入学,以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盐池县还大力发展社会文化教育。延安和三边地委派来一批文化干部到盐池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县委、县政府也派干部到各区、乡宣传动员,大办冬学、夜校、识字班、读书班、民教馆、半日轮等各类文化组织57个,参加学习的共有1765人。提倡开展家庭识字、夫妻子女互教互学,这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二区文化教育搞得最为红火,二区五乡妇女李兰英,不仅自己刻苦学文化,而且教丈夫、娃娃识字。1944年8月15日《解放日报》以《李兰英怎样教娃娃识字——介绍一种新的社会教育形式》为题做了长篇报道,县委对此也积极宣传推广。在李兰英的影响下,盐池二区有80多户搞起了家庭识字,许多农民脱掉了“文盲”的帽子,学到了文化知识。
《解放日报》多次刊登了反映盐池县文化教育工作的先进事迹与典型材料。11月中旬,在边区召开的文化教育表彰大会上,盐池县受到边区政府的嘉奖。
(执笔: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