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宁夏南部山区的西海固因遭受连年大旱,百姓饥寒交迫,而国民政府却以“抗日”为名,在当地抓兵派夫,横征暴敛,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毗邻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海固回族群众,深受长征红军革命思想和共产党的平等民族政策影响,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双重压迫下,长期积聚的怒火终于引发出三次大规模反抗国民政府反动统治,寻求民族解放的武装起义。
1939年初,当地反动政府因百般虐待壮丁和残酷的“清乡”运动,激起民愤。海固回族群众千余人在马国瑞的带领下发动起义。起义军惩治恶霸,攻打反动民团,并提出 “反蒋抗日,寻找民族出路”的口号。由于斗争初期缺乏经验,在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骗和残酷镇压下,第一次海固回民起义宣告失败。
同年5月初,马国瑞在西吉白崖等地再次组织回族群众发动起义。起义军提出了 “打倒欺回灭教的国民党”“五族共和,打倒蒋贼!”的口号,起义军4000余人在艾蒿湾进行整编后命名为“崇义军”。后挥师南下,沿途回族群众纷纷加入,“崇义军”声威大震。国民党政府万分震惊,一面派重兵配备骑兵、山炮部队进行南北“围剿”,血腥镇压;一面组织代表团找马国瑞假谈判,引诱马国瑞及“崇义军”上当,在白面河峡谷地带将“崇义军”包围。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崇义军”虽拼命厮杀,英勇战斗,但终因缺乏军事训练,武器低劣,寡不敌众,700多人牺牲,400多人被俘,马国瑞等领导人相继阵亡,第二次武装起义遂告失败。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残酷的清算,整个海固回民聚居的村庄“村村尽戴孝,处处闻哭声,山野累累骨,村庄处处腥”。
由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参加过起义的农民忍无可忍,纷纷要求重新举事。在马思义等人的组织下,1941年5月3日,海固回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军转战六县,队伍发展壮大到两万多人。国民党派六个团的兵力“围剿”起义军。在张棉驿、马鹿镇战斗中,义军7000多人设伏,待敌军主力进入,起义军遍山而出,刀光闪闪,枪声震耳。经过猛烈冲杀,敌伤亡过半,余众掉头鼠窜,又被两翼埋伏的起义军截击,起义军合兵一处,穷追猛打,毙敌900多人,俘敌100多人,并缴获大量武器。此役大挫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起义军的威风。国民党故伎重演,派人诱降马思义,被严厉回绝。恼羞成怒的国民党政府随即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起义军在北上途中,遭敌包围,两昼夜的反复冲锋,伤亡千余人,元气大伤。行至石砚子时已迅速减员,马思义流着泪对大家说:“现在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只有到边区投奔八路军,寻找新的出路。愿意去的跟我走,不愿意去的也不强迫,但要把马匹留下,让我们骑上马冲出去。”随率剩下的230余人穿过敌人封锁线,抵达陕甘宁边区。第三次武装起义宣告失败。
失败后的回民起义军投奔边区,在边区政府的帮助下组建成“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抗日回民骑兵团”。1941年7月下旬的一天,毛主席、朱总司令在边区礼堂接见了马思义等人。毛主席说:“你们海固地区回民三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你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今后要在共产党领导下,继续进行斗争。”当毛主席问到还有什么顾虑时,马思义说:“如果边区不收留,就准备把枪和马匹交给八路军,我们去下苦打短工。”毛主席说:“八路军怎能不收留?但我们不要你们一支枪、一匹马,原建制保留,人员不整编,由你们自己去领导,共产党积极帮助你们。”临走时,毛主席嘱托马思义,回去代他向200多名战士问好。获得新生的起义军,从此走上了争取民族解放的光明大道。解放战争开始后,这支光荣的回族革命武装力量,浴血奋战,扬威沙场,为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执笔:何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