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党支部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宁夏坚持地下斗争时间最长的党支部,其旧址在今彭阳县红河乡红河村。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彭阳境内时,对贫苦百姓秋毫无犯,严明的军纪、热情的态度使当地人民认定红军就是自己的子弟兵。半年多后,西征红军又来到了这里,人民群众欢天喜地地迎接红军。受红军长征、西征的影响,这里开展革命活动很早,群众基础较好。
红河党支部是1936年6月红军西征时在红河乡建立的抗敌后援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白色恐怖下,红河党支部始终坚持秘密工作,隐蔽斗争,不但没有被敌人破坏,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考验,历时11年。党员人数由成立时的3个党小组15名共产党员,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5个党小组52名共产党员,遍及红河乡的所有村庄,为革命保存了中坚力量,壮大了革命队伍。
红河党支部成立后,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教育,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了解敌情,掌握敌人动态,加强情报工作。党支部书记王兆璜每月到边区汇报一次工作,他每次带回很多传单,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散发传单进行宣传,鼓舞群众,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最艰难的革命岁月里,党支部采取了更加积极、灵活、有效的斗争策略,发展思想进步、表现突出的国民党固原县乡保人员加入党组织,分化瓦解敌人,扩大革命阵营。党支部还派地下党员打入敌人的自卫队里。这些在敌人内部担负特殊使命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准确掌握敌人动向,传递可靠情报,挫败了敌人多次有预谋的破坏活动。
1948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上级党组织指示红河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红河党支部加强秘密串联,组织群众抵制敌人抓兵、逼款、抢粮。1949年春,红河党支部组建起60多人的游击队,并提出“不让一个人被抓走,不让一颗粮被抢走”的口号,以镰刀、铁锹、锄头为主要武器,日夜不间断地轮流放哨巡逻,保护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临近解放时,在红河党支部的领导下,反对国民党暴政、筹款筹粮迎接解放的群众运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
8月2日,随着解放宁夏第一仗——任山河战斗的胜利,红河党支部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
(执笔:叶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