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4月21日,中宁县城东十五里恩和堡双庙王成绩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共中央统战部联络局副局长、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的联络员张子华。
张子华原名王绪祥,又名王宿翔、王小髯。他自幼聪明活泼,勤学好问,刚满7岁就被送进了恩和小学读书。1926年秋,大革命的浪潮由南而北,席卷神州大地。驻中宁县国民军中的共产党员刘屏先等人来到恩和小学指导教务,发动师生反封建,与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做斗争。孙殿才、张子华等一批青少年走在了革命浪潮的前列。
1930年,张子华在北平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秘书,代理党团书记。为了便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同时也为表明自己立志做中华优秀儿女的决心,他将名字改为张子华。张子华入党后,和在北平弘达学院上学的共产党员孙殿才等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当时,雷启霖、袁金章、高立天等人组织的“宁夏旅居北平学生会”,是联系宁夏旅平学生的群众组织。1932年冬,宁夏反动当局指控宁夏旅平学生会是共产党组织。国民党特务缉捕宁夏留平学生,这迫使同学们转移,有的离平回家。张子华仍然留在北平坚持斗争,想方设法与转移到郊外的宁夏同学保持联系。
1933年冬,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遭到了破坏,国民党特务大肆搜捕、暗杀共产党员及进步青年,一些地下党员转移到天津。张子华以商人身份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开滦煤矿罢工等工人运动。1934年5月,张子华受中华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的指示,在天津筹备纪念“五卅”运动九周年的活动,不料就在这时,天津警察局将其逮捕。张子华巧妙地将手头的一份文件在警察没注意时吞进肚中,故而警察在他身上没有搜查到任何证据,就以“共产党嫌疑犯”关押在天津警察局看守所里。9月,张子华保释出狱后,受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陈铁铮的派遣,化名黄汉前往陕北游击区巡视工作。在到达清涧河口后,他听取了特委负责人郭洪涛和李铁轮的汇报,了解到敌人正准备对陕北和陕甘边区发动“围剿”。张子华当即以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巡视员的名义给陕甘红军领导人刘志丹写信,详细地分析了全国的政治局势和陕北的革命形势,研究对敌策略。1935年2月5日,陕北和陕甘两个特委依照张子华的建议,在安定周家岭举行了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陕北和陕甘两地区的红军与游击队。
卢沟桥事变以后,宁夏面临日寇入侵的危境,党中央为了加强宁夏的抗日救亡工作,决定派张子华为代表赴宁夏,直接做省主席马鸿逵的统战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在宁夏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释放红军被俘人员、商量陕甘宁边区与宁夏省的交界线问题。马鸿逵对这次谈判不但毫无诚意,反而对张子华进行监视。张子华察觉了马鸿逵的险恶居心,为摆脱马鸿逵的监视,就借口回中宁老家省亲,趁机离开宁夏。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张子华雇了一辆马车从宁安堡出发,几经周折,才通过马鸿宾的防区,越过六盘山到达甘肃平凉八路军接待站。
张子华在宁夏虽只逗留了短短几天,却广泛接触了各界人士,还秘密会见了国民党宁夏省党部组织科长袁金章等留平老同学,鼓励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动员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为扩大党在宁夏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1942年,张子华因病逝世,年仅28岁。他把短暂的一生都无私地献给了党,献给了革命。
(执笔:马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