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堡子村位于同心县王团镇,这里曾是红军西征总指挥部。
1936年9月,彭德怀率领西征红军来到吊堡子村。在群众大会上,彭德怀指出:“目前日本帝国主义已进入我东北、热河、华北地区,并把侵略魔爪伸向大西北。蒋介石、马鸿逵不但不抵抗,反而加紧扰乱我抗日后方。马鸿逵还允许日本在宁夏修机场、绘地图,这是地道的卖国投降行为。最近蒋介石又派胡宗南等部攻打红军。我们是抗日救国的队伍,我们愿意和一切爱国抗日力量结成统一战线,包括白军里的爱国官兵。我们希望广大回民地区尽快建立自己的政府,组织起一支回民抗日军,并且和红军一道走向抗日救国前线……” 彭德怀的讲话句句深入人心,极大地鼓舞了回族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
彭德怀热爱人民,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平易近人,生活简朴,穿着跟普通战士一样,军装都旧得褪了颜色。1936年8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豫旺堡采访彭德怀,看到指挥千军万马的红军司令员住在一间简陋房屋里的时候,感动地对翻译黄华说:“我见过美国、英国、苏联和国民党的很多高级指挥官,彭德怀司令员是最简朴的了!”并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彭德怀的宿舍“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戴军衔领章”。
彭德怀经常与群众接触,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还有宗教上层人士。他散步时经常不带警卫员,来来往往的老百姓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有时请回族老乡到他的住处谈话,有时深入回族老百姓家里了解他们的疾苦。他还经常邀请当地回族宗教人士马阿訇到司令部做客,了解回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讲述回汉人民是一家的道理,使马阿訇受到很大的启发。马阿訇在回族群众中德高望重,每当“主麻日”时,他都要宣传红军是仁义之师,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他还动员回族子弟几百人参加了红军,受到彭德怀的表扬。一次,有个木匠给彭德怀做了一张漂亮的木床,心想首长是南方人,睡不惯北方的土炕,有张床睡得舒服一些。但彭德怀一再推辞,最后他自己也没有用,而把木床转送给了马阿訇。这个故事一直在吊堡子村流传。
有一天夜幕刚刚降临,彭德怀正在屋里工作,忽听外面有动静,一打听,原来是农民马占才家的大红马挣脱缰绳跑了。过了河就是敌占区,马占才全家人急得团团转。彭德怀听后,连饭都顾不得吃,立即拿上手电筒,叫上十几个战士,帮助去找马。他跑了五六十里路,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和大家一起把马找回,送到马占才家。彭德怀的爱民行动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吊堡子村,一个红色文化激荡的地方,一代代吊堡子人沿着红军的足迹,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执笔:叶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