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法罗城。
海德姆1933年从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上海,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他决定留在中国。
1936年7月,经宋庆龄介绍,他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辗转千里,穿过重重封锁来到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
8月,海德姆和斯诺来到西征红军的大本营豫旺堡,受到了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等人的热烈欢迎。斯诺随即展开了采访活动,而海德姆则在当地施展他高超的医术,和红军军医一起给当地回族群众看病、传授卫生知识。
祖籍黎巴嫩的海德姆,虽然出生在美国,但受父辈的影响,会讲阿拉伯语,能写阿拉伯文,因而备受回族群众的欢迎。当地群众听说红军中来了一位“土耳其”人,精通教律,又写得一手好经文,大家奔走相告,争相请他到家里做客。与回族群众多次亲密接触后,他发现这里由于偏僻落后,认识汉字的没有几个,但是因为学习《古兰经》的需要,认识阿拉伯文的人反而较多。他将这一发现报告红军总部,总部首长就让他把一些标语口号译成阿文刷写在墙壁上。于是“回汉人民是一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红军宣传标语以阿文的形式出现在偏僻的山村里。当地群众特别是回民群众感到既新奇又亲切,有人还请来了寺上的阿訇翻译给大家听。海德姆的这一做法,对于号召回民参加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在与豫旺堡回民的频繁接触中,海德姆深为回族群众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所感动,一个重大决定在他脑海里渐渐形成了。一天清晨,他和斯诺在豫旺堡城墙上散步,对斯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埃德加,我想把我的名字改成中国人的名字,这样和群众感情会更融洽些。”斯诺惊奇地问道:“想好了吗?”海德姆回答说:“想好了,这里的回民姓马的很多,‘海德姆’在阿拉伯文中就是‘马’的意思,改成‘马海德’如何?”斯诺连声叫绝:“好!好!非常好!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名字,既保留了美国姓氏的‘海德’字样,又加了中国姓氏的‘马’字,实在妙极了!”海德姆高兴地说:“哈哈,从现在起我就叫马海德了!”
一天,彭德怀带领部队继续西进,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分手时,他望着海德姆问道:“海德姆大夫,听说你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马海德’?”斯诺笑着插话说:“他为了献身中国革命事业,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中国名字了。”海德姆说:“我还没有报告组织批准呢。”彭德怀笑着说道:“我代表西征红军党委现在就批准你改名。”
改名马海德,表明了海德姆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决心。从此,红军队伍里又增添了一位外国人。
(执笔:叶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