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人口危机

C、 人口危机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快得惊人,可以称之为“人口大爆炸”。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预测,2011年10月31日,这一天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根据测算,全世界每天出生约37万人,每年出生13505万人,每年有5209万人死亡,每年净增人口约8296万人。

新近的研究表明,1500以前,各大陆的人口分布密度都差不多,那时候中国有1亿人;亚洲其他地方人口大约8000多万;欧洲人口大约6000——7000万;南北美洲约有8000万(印第安人);非洲大约7000万。总之在1500年前后世界人口不足5亿。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西欧国家开始在美洲、大洋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大量的白种人向殖民地迁徙,欧洲人口猛增,到1835年,欧洲仅迁徙到美洲的白种人就有1860万人。即使这样,在工业革命前,世界人口尚不足10亿。

1790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工业革命拉开了序幕。此后,人口的增长和工业产值的增长同步,进入了飞速增长的快车道。

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是1804年。1927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间隔分别是:123年;33年;14年;13年;12年;11年半。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预测,下一个增长10亿人口的时间将是14年多,要稍微变慢一点,同时还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才能达到100亿。就是说,下两个10亿人口的增长将变得更加漫长。

人类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好几百万年,人口始终没有大的发展。农业革命以后,食物的来源有了相当的保障,于是人口缓慢地增长起来,常常因为战乱、天灾等因素,人口锐减。

工业革命以后带来了人口爆炸,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人口的增长像脱缰的野马,几乎每年近一个亿地增长。这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足够的粮食和财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经济的增长是有极限的,所以人口的增长也是有极限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这是一个广有争议的话题,但是,从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预测可以看出,全球人口增长的速率已经到了极限,即每年净增8296万左右是人口增长速率的极限。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从1950年到2010年每年出生人口的变化来看,1970年出生了2801万,这是生育的最高峰,在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之前,中国人口的出生率就逐渐开始回落,到21世纪的头10年中,每年出生人口一直维持在1600万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10‰以下,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极低的国家之一,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5‰,中国的妇女生育率已经降至到1.8以下,属于“少子化”类型国家。为了防止人口过分老龄化,中国需要及时调整人口政策。

中国现在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市生活,许多城市的忙碌的职业女性不愿意生育,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工作压力太大,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大城市的夫妇,他们无奈地选择“丁克”家庭,即一个孩子也不生养。农村的年轻人也大量涌入城市,他们更没有生育的条件。现在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农村表现的比城市更为突出,据说,有的村子竟然找不到能给死去老人抬棺材的青壮年。

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也开始萎缩,其表现就是人口老龄化,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了老龄化。当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4%时,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超老龄社会”。2009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7.5%,而发达国家地区该比例为15.8%。也就是说,全世界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发达国家则已经进入了超高龄社会。2010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2.7%,属于老龄化水平最高的超高龄社会。

发达国家从来没有像中国这样实行过“计划表生育”政策,人口也一样出现了回落,这说明人类具有一定的生育规律。不论是欧洲的白种人,还是东亚的黄种人,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刚过温饱线的时候,人们的生育能力最强;当人们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发展到富裕阶段时,人们的生育愿望会降低。平均一对夫妇也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基数不下降,长期低于这个数量的生育,会使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社会产生人口老龄化问题:干活的人少,领退休金的多,赡养老人的社会和家庭负担加大,青壮年的社会压力加大,文化也会出现老年化倾向,缺乏朝气和活力,显得暮气沉沉。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使得欧洲的工业和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口也因此猛增。从1650年的1亿人口猛涨到1914年的4.63亿人,其中还不包括大量地迁徙海外,到殖民地去生殖繁衍的人口。那时候,欧洲人的生育能力最强,欧洲人口爆炸,海外的殖民地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今天,情况正好相反,随着食品生产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改进,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而发达国家的人口却出现萎缩,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而且这一比例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于是,发达国家出现社会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涌向发达国家。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认为他们过几年将带着他们的积蓄返回他们的家园。但是,过了几年他们并没有返乡的愿望,有些发达国家政府愿为这些“客籍工人”发放他们的返乡费用,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回去。相反,他们在移居的国家扎下了根,生儿育女,这些后来出生的“客籍工人”的后裔们,当然认为自己是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等等,不再认为他们是第三世界的人了。

欧洲人看到他们的城市中冒出清真寺的塔尖,每天听到清真寺传出来的一天几次的集体大声祈祷声,看到和听到全天候的不同外语电视节目和广播的时候,他们渐渐地被迫承认他们将永久地面对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生活环境。

涌向美国的第三世界人更多,据美国人口调查局1995年的一项报告显示,新移民达到美国总人口的8.7%,(2260万人),纽约人口的16%;加利福尼亚州人口的25%都是非美国出生的新移民。美国混合种族家庭出生的孩子数量从1970年的50万增加到1990年的200万。人口专家估计,不久的将来,美国大多数人的肤色将由白色变成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