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黄三大群体人种是起源同一人种。现代人类的不同的肤色,不同的长相,是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变成的。
但是,不同的民族是来自不同的种族族源、经历不同的地理迁徙、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政治变革中逐步形成的。例如,《圣经》和《古兰经》中关于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起源有断续描述,说他们共同先祖是亚布拉罕(阿拉伯发音易卜拉欣)。
中国人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关于黄帝和炎帝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有的说,黄帝和炎帝发生了多次战争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从此黄帝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有的说,为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被南方的蚩尤率领的强悍的九黎族打败,向北逃串,与黄帝族结为联盟。炎、黄二部落族大败蚩尤。
另一种流行的说法: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可是,有的现代学者考证以后说,黄帝和炎帝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不管怎么说,中国人喜欢把黄帝和炎帝捏在了一起,认作自己共同的祖先。中国人的习惯是万事和为贵,时间可以化解历史的仇恨。这和中东人的习惯迥然不同,亚布拉罕的两个亲生儿子成了两个民族的祖先,而且这两个民族的信仰教义也不完全相同,直到今天双方战乱不停,为争夺祖先的圣地——耶路撒冷兵戎相见。在国际社会的多方调停努力下,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耶扎克•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协议说,以色列从巴勒斯坦地区撤军,并呼吁建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巴勒斯坦的临时机构,作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代表,在不超过5年的的过渡时期内产生一个永久性的解决方案。
拉宾和阿拉法特的和谈,立刻遭到利库德集团领袖杰明•内塔尼亚胡的斥责,他激昂地说:
“拉宾先生,你轻蔑地提到了希伯伦400名犹太人。我要告诉你,这不只是希伯伦的400名犹太人,是4000年的历史将我们系在这块土地上。你说《圣经》不是所有权的契约,但我说恰恰相反——《圣经》是我们的训令,《圣经》是我们的契约。”
——New York Times ,October6,1995
他的对立面伊斯兰抵抗运动的哈马斯、还有伊斯兰圣战组织的真主党,也同样把《古兰经》当作他们的“训令”和“契约”,他们根据宗教原则,绝不允许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存在,哈马斯的行动纲领中明确表示:“所有巴勒斯坦的领土都是永远属于穆斯林的穆斯林财产。”
1995年11月4日,一名叫伊戈尔•阿米尔的犹太教的学生在拉宾演讲和平的集会上枪杀了拉宾总理。事后,阿米尔反复说,他的目的是要阻止拉宾与巴解组织达成危及以色列人的协议,“……我只是按上帝的旨意行动,我不后悔。”
阿拉法特在签订和平协议10年后就去世了,去世8年以后,又传出阿拉法特可能是被毒杀的消息。是不是有人也认为阿拉法特和拉宾的和平协议会危及巴勒斯坦而毒杀了他呢?现在尚不得而知。
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为一对亲兄弟的后裔们长期争斗不止而扼腕痛惜,为追寻中东和平的拉宾不幸遇刺而流泪。
中国也经历过分裂的时代。周天子灭商以后曾经分封天下,一次就分封了71个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后来成了秦、魏、燕、齐、楚、赵、韩七国,这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最后由秦国灭了其他六个诸侯国,秦始皇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实行“郡县制”的统一的中国,为了加强中国的统一,秦始皇不惜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从此,中国就成了一个超稳定的统一的国家,期间虽然有“五胡闹中华”,但是这些外来民族很快就都被融合进了华夏民族,蒙古人的入侵,使蒙古成了中华的一部分;满族人入侵的结果也是被汉文化同化了。现在中国有56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这是一段由分散到聚合的历史。
也许是中国这块相对封闭的土地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使得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和睦统一。中华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融合了许多不同的民族,才变成为今天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
欧洲也经历过统一的时代。罗马帝国曾经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后来,又有基督教作为帝国的国教。但是,由于蛮族的入侵和罗马帝国自身的腐败而解体了。蛮族人在欧洲成立了许多封建国家,这是欧洲产生许多面积不大国家的历史原因。经过兼并和历史变迁,至今仍然有45个国家,约有170多个民族。由于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冲突引爆了世界大战,一战以后又新产生了7个新国家,1991到年苏联解体,形成13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解体成3个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变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这是一段由聚合到分散的历史。
和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同,欧洲的地理被海洋分割得支离破碎。除了西边的大西洋以外,内陆海洋有北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爱琴海、亚得里亚海。在古代,这些内陆海洋对人们的交往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是多民族形成的地理环境。
欧洲人的民族意识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变得更加强化了。在罗马帝国时代,不同的民族都是罗马皇帝的子民,只是地域不同;大家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只是教派不同,这时候欧洲人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属于哪个民族。在欧洲的封建割据时代,国家反正是国王的国家,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不强烈。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国家成了民众的国家。特别是十几个王国联合起来干涉法国革命的时候,保卫祖国就成了每一个法国公民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国革命后政府要求统一使用法语,创立了法国的国歌、国旗和国家的节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培育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从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反映出来。
188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给德国,小说通过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法国人的这种爱国主义思想,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很快传遍欧洲其他国家。这种爱国主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欧洲民族主义的觉醒引发了1815年以后一系列的民族反抗运动。首先是希腊人在1821年的起义,摆脱了土耳其人的统治;1830年比利时人的反抗,摆脱了荷兰人的统治;1871年意大利人建立了独立统一的国家;德国人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经过三次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民族主义思潮传到中欧、东欧,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就被认为是“各民族的牢狱”。1878年以后,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黑山人都赢得了独立;1914年奥匈帝国的王储夫妇在视察对塞尔维亚军事演习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学生普林西普刺杀,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均遭毁灭。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条和平纲领》中第10条,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结果,奥匈帝国解体成为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等国。根据“民族自决”重新划分的欧洲新的边界远比旧边界更符合各民族的愿望。欧洲的国家数量增加了,每个国家的少数民族的数量比战前减少了。这是民族主义在整个欧洲的胜利。
这种民族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快就传播到了亚洲和非洲,使那些从属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各民族人民开始觉醒,开始为追求本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