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成立独立的苏维埃国家。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他们组成了军事同盟。1922年8月,俄共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格鲁吉亚领导人反对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对待。病中的列宁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斯大林的这一强制做法,列宁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按平等自愿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方针。
1922年12月30日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只有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加盟共和国。该联盟的成立宣言中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列宁在临终前口授给党中央的信中谈及他的战友和党的接班人,其中对斯大林当时的职位表示忧虑,他在信中说: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斯大林根据列宁遗嘱的建议提出辞职,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列宁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并一致选举斯大林为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虽然列宁写下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的著作,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基本上是斯大林缔造的,它被历史地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对内是高度集中的集权主义。这种体制,在十月革命后的动乱年代,在面对法西斯德国入侵的时代,它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应对备战和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苏联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奋斗就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在卫国战争中成功地打败了世界上最凶恶的德国法西斯。其实。斯大林也实行了许多残暴的政策,比如扩大化的政治清晰、赶迁和流放少数民族、消灭富农阶级、枪毙数万名波兰军官和行政人员等等,这些政策行为和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相比还只是小巫见大巫。人们经过痛苦的抉择,还是站在斯大林一边去抗击德国法西斯。斯大林的残暴到了晚年使得他身边的高官人人自危,每天去上班和家人告别的时候,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平安回来。所以,当他昏倒在地的时候,他的亲信们躲到另一个屋子长时间开会,而不去抢救他。
当战争的阴云远去、国家进入和平建设的时候,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它仍然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斯大林死后不到三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后来的苏联历届领导人没有对赫鲁晓夫的报告提出异议。
“斯大林模式”对外是社会帝国主义,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不断扩张,把许多小国苏维埃化并融入了苏联版图,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又在外围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兄弟党”和“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组成了一个由苏联领导的包括一批卫星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他做不到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国家之间平等。一旦哪个“兄弟党”不听“老大哥党”的话,一夜之间,苏联就派兵占领首都,逮捕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其理由是维护社会主义阵营。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杜鲁门和斯大林把人们带入了“冷战”的思维。自古巴危机以后,赫鲁晓夫也尝试着跳出冷战思维,提出“两全”“三和”的方针路线,在国内,农业和轻工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他把共产主义说成是“土豆烧牛肉”。他的这些做法又遭到中国共产党的猛烈批判,中苏关系恶化。由于勃列日涅夫等人搞宫廷政变,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完成就被强行“退休”了。
勃列日涅夫继续和西方“冷战”大力搞军备竞赛,航天航空竞赛。为了向南扩张,苏联在阿富汗搞了3次政变,第三次政变上台的阿明政府有摆脱苏联控制的危险,1979年12月27日苏联竟然出兵入侵阿富汗,打死了阿明总统及其全家。从此陷入阿富汗战争长达9年多,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削弱了国力,最后只得失败撤退。苏联侵略阿富汗,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输了理,表现了社会帝国主义的特质,玷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旗帜。
1970年3月,以萨哈洛夫为首的一些科学家发表了《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当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这样说:
“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相反还如人们所知道的,不能在这场革命中跟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呢?……
这根源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斯大林主义时期就已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准则……
如果不采取一种导向民主化的做法,我们的国家还能指望什么呢?它只能期待自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回复到一个二流的地方大国的地步。”
从1964年到1982年,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中,他对这些科学家的请求置之不理,相反,采用各种方法控制这些不同政见的人,有的甚至把他们送进疯人院。
勃列日涅夫当政的头一个五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还能维持在5%到6%;第二个五年就下降到了3.7%;第三个五年,进一步下降到了2.7%,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从1979年开始农业连年减产。农业产值1979、1980和1981年分别下降3.1%、2.5%和1.9%。农业不振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特别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造成市场供应紧张。这时候,日本的GDP超过了苏联成为世界第二,而苏联的GDP除了军工生产这一块之外,实际已经掉到中美洲的墨西哥后面了。验证了萨哈洛夫预言,苏联已经“逐渐回复到一个二流的地方大国的地步”。
苏联的解体也有外部的因素,1991年,英国撒切尔夫人访问美国,在休士顿做了一个公开演讲,题目叫做《我们如何击溃前苏联》,她说,我们特意散布假消息,里根总统大力宣扬“星球大战计划”,诱使前苏联和美国军备竞赛,将大量的社会资源投放在军工行业,到了苏联解体之前,整个苏联国家的GDP当中70%是军工产业。苏联的粮食和许多日用品就靠着每年300亿美元的石油出口外汇来购买。美国首先要求沙特增加石油产量,每个月生产900万桶,破了历史记录。国际油价从每桶35美元跌到了12美元,使苏联每年的石油出口外汇收入缩减到只有200亿美元。美国又对美元实行贬值25%,苏联的国际购买力实际缩减到只有150亿美元,美国支持阿富汗的反苏武装,拖住苏联人打仗,又使苏联人每年为阿富汗战争支付50亿美元。这样用于苏联人吃喝拉撒睡的钱就只有100亿美元了。美国又通过要求欧洲贷款利率正常化,把欧洲对苏联的贷款利率从7.8%一下提高到17%的欧洲通用贷款利率等手段,从经济上扼杀苏维埃政权。这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惊心动魄的金融战争。苏联的内部弊端加上外部金融战争,使得庞大的苏联轰然解体。
撒切尔夫人的这一番演讲绘声绘色,也有沾沾自喜,夸夸其谈的炫耀。她只是讲了苏联解体的一些外部因素,外因只是引起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引起变化的根本。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谁也看不出他有领袖的才能,所以对其他人不会构成威胁,斯大林很喜欢他,夸他是魁梧的美男子。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密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吓得不敢给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打电话,当听说赫鲁晓夫知道了政变的消息时,勃列日涅夫差点晕过去,惊恐不安地说:“全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苏共中央全会上大家只好推举勃列日涅夫为苏联最高领导。
由于他的无能与平和,他比较依赖于集体领导,他的意见也常常被同僚反驳,在政治局会议上他的提议也常常被否决,他也不会因此而恼怒,有时还乞求同僚们说:“领导人需要威信,你们帮帮忙吧。”还请求同事们在群众大会上为他的讲话带头鼓掌。就这样的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几年内不动声色的铲除了谢列平等人的党羽,在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大位上稳坐了18年。
用中国人的话说,勃列日涅夫是位“福将”,在他上台以后的第二年,苏联人的秋明油田开始投产,第三年,乌连戈伊天然气田投产。这是一笔大得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仅仅乌连戈伊的天然气储量经查明就占世界总储量的40%!
勃列日涅夫喜欢坐上豪华的汽车兜风,喜欢享受豪华的物质生活。他用数百万卢布的国防开支在扎维多沃修建的别墅非常豪华,像这样的别墅在莫斯科郊外至少还有六处。阿塞拜疆共和国第一书记阿利耶夫曾赠送给勃列日涅夫一枚硕大的钻石戒指,勃列日涅夫爱不释手,常常在几百万电视观众面前堂而皇之地摆弄这枚心爱的戒指。上行下效,上层官僚都仿效勃列日涅夫的豪华生活,追求名车,修建带有花园、游泳池、像宫殿般富丽堂皇的高级别墅。
和斯大林对党内的高级领导进行残酷的政治清洗相反,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发誓要“保证对干部的尊重”,理论家们为他总结出一句流行的话:“干部的稳定,这是胜利的保障”。他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全部干部特权,并且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使得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严重地和群众对立起来,这种被称为“干部名册”的特权制度,引起了普通苏联公民的强烈不满。
在这种特权制度下,贪污和腐败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许多腐败分子是勃列日涅夫提拔起来的亲信,不轮他们贪污腐败到什么程度,勃列日涅夫总是不舍得把他们送上法庭,顶多只是调换他们的工作。
勃列日涅夫还是一个慈祥宽厚的父亲,对于风流纵欲的女儿和贪聚敛财的儿子虽然也常常受到他的斥责,但这并不妨碍勃烈日涅夫动用公款为他的女儿与儿子修建供他们放纵和享乐的豪华别墅和“狩猎小屋”。连贪婪无比的女婿邱尔巴诺夫也在勃列日涅夫庇佑下扶摇直上,当上了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邱尔巴诺夫贪污了多达20亿卢布的公款,在勃烈日涅夫死后才被送上法庭。
1982年11月10日,76岁的勃列日涅夫长时间地站在凌冽的寒风中检兵,又在克里姆林宫庆祝十月革命65 周年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晚上他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接下来,苏联的最高权力在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手中传递,他们昙花一现,权力的魔杖在手中还没有捂热,就相继去世了。至此,苏联老一辈革命家都离开了历史舞台,该是“苏共二十大”以后长大的孩子们登台表演了。
1985年,年轻的一代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接过了苏联“这辆大卡车”的方向盘,他理解萨哈洛夫的忠告,再也不能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了。在1986年2月25日召开的苏共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公然批评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种种弊端,他说那时候:
“我们的政府死气沉沉和静止不动,我们的工作劲头衰退、官僚主义逐步上升……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经济上的困难开始逐步形成。……科学和教育、健康保护、文化和日常事务性事业的物质基础也随即落后。……遗憾的是,当时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把经济机构中的任何变化都看作是对社会主义各项原则的背离。”
——转引[美]斯塔夫里阿斯诺《世界通史》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版773页
戈尔巴乔夫逐步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实现“公开性”、“民主化”和“新思维”。 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归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四点:
1、“新思维”;要实行用多种思想来认识问题,摆脱原来斯大林体制的僵化思想模式,这样一来,实际上也就是摆脱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
2、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苏联历来只有一个共产党,怎么改成多党制?戈尔巴乔夫和政治局讨论能不能把共产党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可是凭什么理论依据?后来宣布解除“党禁”后,一夜之间成立了上百个党,这些党从成立到成熟到人们认识它,拥护它,投它的票确实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
3、经济私有化:戈氏的改革是从政治开始的,在改革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提出搞私有化。但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加深了,当时,苏联领导人认为唯一的出路在于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原来的一些特权阶层贪污腐败,利用权力行贿索贿,早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急于实行私有化,一方面使自己已有的财富合法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私有化的进程,利用手中的权利化公为私。
4、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西方民主国家一样,军队是属于国家的,军队不参与政治。任何党派不能把军队据为己有。这样就实际上剥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取消了马列主义对军队的思想灌输。
这种自由放任的改革必然要使苏联解体。
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改革派的改革目标更加具体实际:苏联是十月革命的形势下产生的,经过斯大林的不断强权扩张,形成后来这种有由13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联盟。原来的盟约有规定,自愿加盟,也可以自愿退盟。改革的办法就是解散苏维埃联盟,成立各自独立国家,搞一个独立国家联合体来取代苏维埃联盟。
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虽然公投受到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国的抵制。但是,78%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然而,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政治优势抵制叶利钦等人的分裂,反而站在了叶利钦分裂势力一方,将手中的权利拱手相让。
为挽回苏联被肢解的颓势, 1991年8月19日,苏共多名保守派高层领导(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总理、内务部长)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但是由于军队倒戈,克格勃部队倒戈,叶利钦站在莫斯科大街的坦克上演讲,他宣布“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是非法的,他对政变组织了及时有效的抵抗,莫斯科大多数群众站在反政变一边。这种局面使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内部发生了混乱。不到三天的时间,政变就失败了,挽救苏联的最后努力失败。
虽然苏联共产党部分领导人组织的政变很快被平息了,戈尔巴乔夫恢复了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局面。分离势力控制了各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三国已共同签署了由三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一切准则在三国已不再适用。
这时候的中央政府实际已经瘫痪,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 小时的会谈,叶利钦保证戈尔巴乔夫辞职后享有包括国家别墅、汽车、警卫人员在内的优厚待遇。戈尔巴乔夫答应交出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搬出克里姆林宫总统府。
12月25日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时38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克里姆林宫顶上空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 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旗杆上空。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不足百人的会场十分冷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国院主席阿利姆扎诺夫一人就座。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宣言。宣言说:“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确认,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的主体即将停止其存在。”
宣言通过之后,阿利姆扎诺夫宣布苏联议会从此解散,代表们互相告别,各奔东西。一个昔日的超级大国一一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经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