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工业革命的传播

G、 工业革命的传播

工业革命很快就从英国传播到了欧洲大陆。18世纪末,法国就开始了工业革命。当时,英国政府禁止本国的机器和技术资料输出国外。英国和法国只隔了一条海峡,所以,英国很难禁止技术传入法国。法国人很容易就把英国的技术偷偷地学回来了,不仅偷来了技术资料,甚至法国工业最早使用的机器都是从英国偷偷运回来的。这就省去了许多摸索探求的时间。法国还开办技术学校,培养工业化的技术人才,举办各种工业展览会,交流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造经验。1814年,法国只有20家使用机器的工厂,到1830年,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就猛增到600多家。到1848年,蒸汽机的使用达到5000多台,煤产量500万吨;生铁产量40万吨;铁路总长1900多公里;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7亿法郎。19世纪中叶,法国的工业产值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的工业革命从19世纪的30年代才开始,起步较晚一些,但是,它的发展速度更快一些,因为1825年以后,英国已经取消了机器出口和技术人员出国的禁令。它不仅不需要像法国那样偷偷摸摸地获取机器和技术,而且还可以借鉴法国工业化的经验,走的弯路更少了。同英、法的工业革命相似,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先从纺织工业开始,以后波及到其他部门。1861年德国工厂使用的蒸汽机达8669台;1870年的煤产量增加到了3400万吨;生铁产量增加到了139万吨;1875年的铁路总长达28万公里。到187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全世界总值的13.2%,超过了法国。

俄国的工业化起步更晚一些,1856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对莫斯科的贵族们说:现在的农奴制不能一成不变了,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废除农奴制,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好。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一改革意味着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1881年间,俄国的布匹的生产就增加了两倍,生铁产量从2050万普特(1普特=16.3805公斤)增加到5660普特;钢产量从1250万普特增加到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加到3670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足3000个到1903年已接近9000个。如果1860年俄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是8的话,那么到了1913年就成了100。这个增长速度超过了英、法、德、意等国家,和美国的发展速度相同。

美国的工业革命肯定会受到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的阻碍,为此,美国在1861年4月发生了南北战争。在1862年,阿伯拉罕•林肯(1809—1865)为总统的政府签署了《宅地法》,开启了美国西部的垦殖史,允许任何一名合众国公民(包括被解放的奴隶)可以对不超过160英亩(约合65公顷)的联邦土地提出无偿拥有权利。最终,160万份个人请求获得核准。到1865年4月,南北战争结束,北方的民主派战胜了南方的奴隶主,工业革命迅猛地发展起来。1880年以后,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领头羊。

日本的工业革命比较特殊。1868年,明治天皇掌控政权以后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目标。在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同时,从增强军事力量和培植资本主义经济出发,在1868~1885年间,政府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又新建设了一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火柴为主的民用工厂。这批官营工厂企业的建立,标志着日本产业革命的开始。

1880年后明治政府廉价地向私人转让官营工厂,引发了私人创办企业的热潮,产业革命进入了迅速展开的新阶段。1884~1893年的10年间,工业公司的资本增加了14.5倍。1893年拥有10个工人以上的工厂已达3019家,其中使用机械动力的 675家,职工38万人,产业革命已逐渐扩展到一切主要工业部门。1885~1894年,纱锭增加 5.8倍。到1890年,日本就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了棉纱出口国。

日本的工业化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被压榨的广大农民生活十分低下,国内市场很小 ,到1890年就出现生产过剩和明治专制危机。为了对外掠夺和开拓海外市场,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1894年7月25日未经宣战发动了侵华战争──甲午战争,迫使中国清政府与之订立了《马关条约》。 战后日本靠从中国索取的巨额赔款作基金,在1897年10月实行了金本位制,提高了日本的金融地位,并利用战争赔款大规模加强陆海军建设,扩建铁路网,极大地推动了私人资本的发展;同时,战争也使日本独霸了朝鲜市场,夺占了部分中国市场,扩大了日本商品的销路。因此,以甲午战争为起点,日本再次出现了投资热,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金融贸易,都获得了大发展。

到1898年,纱锭突破了100万支,机器纺纱占了绝对优势,1900年机器缫丝也占了生丝总产量的51.7%,日本进入了世界纺织工业发达国家的行列。在军事工业带动下,重工业也开始改变面貌。1897年开始动工兴建的最大钢铁厂──八幡制铁所,于1901年投产,使日本迈出了钢铁自给的第一步 。

20世纪初煤产量自给有余,1905年已有 260万吨出口。以钢铁工业和采煤工业的发展为基础,造船、铁路和航运发展很快。1898年,三菱的长崎造船所建造了排水量6172吨的大型轮船“常陆丸”,接近了世界水平。这一年建造轮船总吨位达到10万吨,日本成为造船大国。 日本跨入20世纪时,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经建立起来,大机器生产明显地占了优势,基本上实现了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一般是以自由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工业化的进程方能突飞猛进。日本也是政府廉价地把官营工厂转让给私营以后,才展开迅猛的工业化进程。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历来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每一任统治者总是把经济和政治大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这一传统不能不影响到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国的统治者总是从宏观上来估计一项改革的利弊,他们看不到市场经济的功能和力量。清政府被列强用大炮敲开国门以后,还只是看到对手不过是坚船利炮而已,李鸿章一伙提出要学习洋务以加强国防,这仍然只是从统治者的需要出发做的事,和自由资本追逐利润风马牛不相及,结果甲午一战而败,宣告这场洋务运动全面失败。

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律和政策,推进这些政策的中心人物是1913-1915年担任农商务部总长的张謇。1890年,他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系列的纺织工厂。?张謇认为“清末创办的公营事业浪费很多,收益无法与民间企业相比”,他对当时存在的公营事业强烈不信任,提出原则上撤废公营事业,优先振兴民间企业。对外关系上,主张采用开放主义,但对纺织等轻工业进行保护,重工业则吸引外国投资,利润分成,公营事业限制在最小,不与民争利。民国政府初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的整备,由于军阀混战,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但为后来的中国民间轻工业的急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8年,北京政府倒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1931年间的实业部长孔祥熙以国家的国防为目标,又提出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国营企业发展计划,这个计划也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它既不符合工业化的规律,也没有资金支持,没有任何进展就结束了。1931年末,孔祥熙的后任陈公博提出了以民间轻工业的发展为主的战略,提出了“保税工厂”等措施,陈公博的经济政策是二战后一些国家共通的策略,这一段时间中国的轻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一好的发展势头又很快被8年的日本的侵华战争和3年的国共内战所打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迎来工业化的时机,但是又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干扰。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后,才开始认真补工业化这一课。

英国的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大约用了80多年的时间;法国的工业革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60年代,大约用了70多年时间;德国的工业革命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用来不到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日本工业革命所用时间更短,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只用了30年的时间。中国的工业革命的道路曲折漫长,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政治灾难。

在欧洲大陆,实际上比利时是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接着才是法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俄国等等,与此同时欧洲以外的国家也先后走上工业化的道路,首先是美国,随后是英帝国的那些附属国,在亚洲,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是日本。

由于工业革命的世界性的传播,英国从1860年以后,就逐渐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从1880年以后,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就成了世界领跑者,到1980年,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前四位排名是:美国、日本、苏联、西德,那时候中国大陆的GDP只有3015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8位,到200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GDP就进到世界第二位了。2011年中国大陆的GDP达到了6988万亿美元,超出第三名日本1133万亿美元,但是还不到美国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