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称佛罗伦萨为文艺复兴的摇篮,这里交通便利,是当时欧洲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这里有着浓厚的古希腊罗马的理性传统,它是欧洲建立共和制最早的地方。在佛罗伦萨不仅养育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那样的文学大师,同时也养育了一批伟大的艺术家,如绘画之父乔托•地•班多捏(1267—1337年);美术奠基人马萨乔(1401—1428年);建筑大师菲力普•布鲁捏列斯奇(1377—1446年);雕塑大师多纳泰罗(1386—1466年),以及崇真派艺术家乌切洛(1397—1475年)和崇美派艺术家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年)等。这些艺术家起初的作品都是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后来作品就越来越面向生活、面向现实、面向自然。例如,乔托的《庄严的圣母子》中的圣母就开始变得有血有肉有实体感的人间妇女形象了;马萨乔的《失乐园》画出了亚当夏娃赤身裸体地被上帝赶出伊甸园的画面,就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改革宗教神话题材;多纳泰罗雕塑的《大卫》也是赤裸的人体像,表现了人的体美、智慧、力量;波提切利创作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把人体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人文主义逐渐觉醒的过程。到文艺复兴的盛期,艺术家们在更高的境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更深的程度上揭示社会生活矛盾,创作出更具历史价值的艺术作品。其中,最突出的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1475—1564年)、拉斐尔•桑西(1483—1520)被称为“艺术三杰”。
第一位: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奇才,他是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音乐家、科学家、发明家、哲学家。达•芬奇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独立思考,常常向老师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认为他浮躁不训。他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不仅对绘画和雕塑,对建筑、军事、机械、地质、地理、力学、光学、人体解剖、空气动力等方面的学科都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和成就最为突出。
达•芬奇成为文艺复兴的艺术伟人,除了他的勤奋和天才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很早就确立了人文主义思想。他认为,人是最神圣的,人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人体是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高尚的艺术,美的艺术就是要表现人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应该歌颂人,赞美人,刻画人的神圣和美丽。
达•芬奇留世的画作有《受胎告知》、《持花圣母》、《岩间圣母》、《丽达和天鹅》、《圣母与圣安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其中《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和《蒙娜丽莎》是他的三大杰作。值得人们仔细地玩味。
《最后的晚餐》是为修道院绘制的大型壁画,取材于《圣经•新约》中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耶稣已知自己的死期将至,在和12使徒共进晚餐的时候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达•芬奇的画作表现了耶稣的沉静安详,表现了12使徒的震惊和各异的神态,画面把人物内心世界的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光明与黑暗、忠诚与背叛、崇高和丑陋的冲突在画面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后的晚餐》创作于1495—1498年,十几年后罗马天主教会就受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挑战,说明当时达•芬奇等有识之士早就看出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背叛,他们把教条当成了“神圣”,把《圣经》当成了欺瞒教徒的工具,他们这种背叛就象当年犹大出耶稣一样可耻。
《岩间圣母》所画的内容也来自《圣经•新约》中的故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耶稣受了洗。“耶稣受洗”本来是非常严肃神圣的事情,《圣经》没有说耶稣受洗的年龄。于是达•芬奇把约翰和耶稣画成两个天真无邪的幼儿,在圣母和的看护下,在岩间的小溪边玩水嬉戏。为了点明宗教题意,画面的小耶稣用右手指着约翰,似乎在说:你暂且许我……。小约翰也做出拱手向耶稣谦让的样子。右侧坐在地上的天使,画得非常美丽,脸上带着矜持的微笑,右手指着小约翰,温柔的眼神却落在耶稣的身上,似乎在对耶稣说话,也象亲人一般庇护着他们,仿佛在指导着这幕耶稣受洗的儿戏。圣母是全幅画的中心,达•芬奇赋予她庄重、温存的表情,着力表现她伟大的母爱。她一手扶着约翰,另一手去抚慰耶稣。整个画面表现了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母子情深的伦理感情,这也正是达•芬奇人文主义思想的张扬和表现。
《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银行家的妻子的肖像,当时这位贵妇人失去了心爱的女儿,心中闷闷不乐,据说画家为了愉悦他的心情,在她周围摆满了芬芳的鲜花,又请乐师为她演奏,演员为她演出滑稽剧目,终于使她脸上展露出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微笑,却无法克服她内心的哀痛。达•芬奇着力描绘蒙娜丽莎脸部的微笑,用最大的概括力表现了她的美丽的外貌和她纯洁善良的内心世界的一致性。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心情是观察到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一位艺术评论家写道:“我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之下,面对着挂在墙上的这幅名作复制品,有时以为她将要笑,有时以为她将要收敛已经流露的微笑,有时觉得她好像庄严地在想什么和观察什么,有时觉得她好像正在期待听到有趣的谈话。”这正是这幅名作的魅力所在。
1516年,64岁的达•芬奇受聘于法国,任宫廷首席画师。虽然法王为他提供了丰厚的待遇,但是对达•芬奇来说,那儿毕竟是异国他乡,一旦离开他的祖国,他创作的源泉仿佛已经枯竭,内心的空虚、对故乡的思念很快地使他衰老了,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法国病逝。
第二位: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
米开朗基罗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人,不仅是雕塑、绘画大师,而且在建筑、工程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不过他喜欢自称是一位雕刻家,因为,上帝创造了人,雕刻家则再现了人在世间的形象。他渴望民主、自由和祖国统一,痛恨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的残暴、狡诈和放荡奢靡。他曾亲自参加过佛罗伦萨反对暴政、保卫共和的人民起义。为了人文主义的新思想、为了艺术,米开朗基罗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米开朗基罗是位长寿的艺术家,从13岁学艺开始到90岁逝世在自己的工作室,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早年的代表作有:《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后来有:巨大的《大卫》石雕像、为教皇陵墓施工创作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等著名作品、为美第奇家族陵墓创作的伟大的群雕作品、以及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最后的审判图》壁画,为礼拜堂天顶制作的整套《创世纪》壁画。
为彼得大教堂所作《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酥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死去的基督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表现出死亡的基督虚弱和无力。米开朗基罗塑造的圣母却非常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
据说,当年红衣主教格罗斯拉耶来看他雕刻的进展情况时,惊讶地问道:“告诉我,我的孩子,圣母的面貌怎么能保持得这么年轻,比她的儿子还年轻呢?”
米开朗基罗毫不犹豫地回答: “主教大人,在我看来,既然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就一定能避免岁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毁损,所以她能保持青春的鲜丽。”主教听了他的回答,感到十分满意。
按照米开朗基罗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要着力表现的圣母的青春的永恒的不朽形象,不是基督教信仰所包涵的内容,而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性的美丽和母爱的感情。
米开朗基罗的最伟大的作品是《大卫》。圣经中说,大卫是一位少年英雄,他为保卫城市和人民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前辈雕塑家塑造的大卫形象,都是刻画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米开朗基罗雕刻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姿态:他面容英俊、体格匀称、肌肉发达、英姿飒爽、充满自信地站立着,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转向左侧,目光炯炯地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寻找敌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在米开朗基罗看来,他塑造的大卫,不应该是只会侍奉上帝,信仰天国来世的宗教人物,而是一位活生生的世俗少年英雄,他不只是为了杀死侵略者而准备战斗,他应该是有头脑、有智慧、有意志、有毅力,准备为创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而随时献身的少年英雄。
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大卫》是在西方艺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裸体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它是对人体最生动的赞美,是对人的勇敢和智慧的赞美,是对人性的赞美。这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思想解放运动在雕塑艺术上最好的表达之一。
第三位:拉斐尔•桑西
拉斐尔是意大利画家,他的绘画集前人之大成,画面庄重,色彩丰富,光和色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他画的人物肖像形神兼备,气韵盎然,给人亲切动人的感召力。他的绘画优雅、和谐、高度完美享誉世界。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画师,他从小就开始学画,他17岁就有了“匠师”的地位。他非常善于学习、汲取前辈大艺术家之长,综合他们的优秀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创造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他7岁丧母,11岁丧父,自己也只活了37岁,创造的绘画技法影响后世近五百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女性形象,其中大多数画的是圣母形象。拉斐尔所画的圣母不同于以往的宗教人物,而是世俗的美女和慈母。为了画出圣母的美丽形象,他自己说,他注意观察了许多美貌的女性,并且请其中最美貌的女性作他的模特儿,再加上自己心中对美的理解和想象,画出最美的圣母形象。传说《椅中的圣母》竟是以他的恋人弗尔娜丝为模特画出来的。
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有许多:如《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椅中的圣母》、《阿尔巴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等都是堪称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这些从草地上,花园中走来的圣母、或者带着金莺,坐在椅子中的圣母,都非常贴近平民的日常生活,然而她们又是非常的神圣,她鼓舞着当时的意大利人民反抗异族侵略,反抗封建复辟、走向统一、民主、自由的共和制国家。
最有名的《西斯廷圣母》是一副祭坛壁画,拉开帷幕。圣母披着长袍,从天空冉冉而降,她温柔美丽的目光平静地看着前方,双手抱着准备奉献给人类的婴儿基督。画面左下是身披金黄色锦袍的教皇西斯廷二世,他仰望着圣母,左手摸着胸口以表示对圣母的虔诚欢迎,右手引路,仿佛是要把圣母引见给人们。画面的右边画着充满喜悦和感动的圣徒芭芭拉,她正注视着画面下方的两个天真活泼的小天使。据说,这两个小孩是拉斐尔有一天在面包房看到的。两个小孩弯曲着胳膊,一幅天真可爱的样子,拉斐尔敏捷地把他们速写下来,后来用在这幅画上。这幅画一改以往静态的圣母像,圣母赤着脚从云端走来,送来了婴儿基督,她仿佛是给意大利送来了光明和希望。这幅画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当时渴望圣母的保护,渴望圣母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安康,同时,拉斐尔也刻画了圣母的美丽形象和母亲崇高的奉献精神。《西斯廷圣母》获得了艺术家的极高评价,说它堪比达•芬奇所作的《蒙娜丽莎》,是一幅不朽的千古之作,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拉斐尔为罗马皇宫等地绘制的壁画:《雅典学派》、《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波尔申纳的弥撒》、《波尔戈的火警》、《加拉泰亚的凯旋》都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他的肖像画也具有很高成就,如《卡斯蒂廖内像》和《披纱女子像》等画面气韵盎然,人物形神兼备、自然亲切、神态栩栩如生。
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派》画出了50多位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在中心位置,其余层层展开: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等等。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在激烈辩论;有的在平心静气地讨论;也有的在沉思和观望。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情和动作。拉斐尔画了宏大的穹顶和三道深远的拱门作背衬,占用三分之二的画面,是的画面显得气势雄伟、十分壮观。这幅壁画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反映了拉斐尔对希腊精神的崇拜,对人类的理性和智慧的赞美。
1520年,4月6日,拉斐尔英年在世早逝,罗马民众怀着惋惜的心情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安葬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