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农业技术及其他

H、农业技术及其他

中华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人们原以为,中国农业最早是从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家告诉我们,七、八千年前在长江流域也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农业。可见,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历史远比我们知道的更悠久。

中国有“神农氏”的传说,神农尝百草,终于选出可供食用的谷物,可治疾病的草药,前者产生了原始农业,后者产生了原始医药,考古学者在中国大地上,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的遗址,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最著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种粟为主的农业聚落,以及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以种稻为主的农业聚落,

从世界范围看,农作物有三大起源地,一个是西亚,就是两河流域,那里古代种小麦和大麦;第二个就是中国,北方种粟,就是小米,南方种稻,就是大米;第三个就是美洲,那里原产玉米,南瓜、豆子,印第安人把这三项农作物称之为“三姐妹”。

中国古代的粮食作物有“五谷”之称,即稷、稻、麦、豆、黍等。麦子可能很早以前就从西亚引入的,后来又从世界其他地方引进了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

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人们就懂得“活田勤谨,则亩盖三升”,就是说,精心地呵护和种植土地,土地就能增产,提高产量。在此传统下,历代的农民们都对土壤施肥、精耕细作、认真做好田间管理,特别是肥料,使用各种有机“农家肥”,形成一句口诀:“庄家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发展到宋元时期,提出了“地力常新”的理论,认为合理施肥就能使地力常新。

除了施肥之外,种庄稼,水是绝对不能缺少的,“水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历代政府都特别重视兴修水利。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正因为,大禹治水有功才获得了民众的爱戴,被拥立为夏王。

春秋时期,楚国国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淮河流域的芍陂水利工程,这是我们最早的一座大型的蓄水灌溉工程,工程修好后可灌溉良田万顷。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整个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三种作用,建成后川西南地区成为“水旱由人,不知饥饿”的“天府之国”。

与芍陂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齐名的还有漳水十二渠、郑国渠等一些水利工程。中国古代各地因地制宜,修建了多种多样的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农业的进步离不开农具的进步,最早犁地的农具叫耒耜,据说它是神农氏发明的。春秋时发明了灌溉提水工具辘轳,到战国时代已经有了牛拉的铁犁,农业生产利用蓄力耕种,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发明。

总结农业生产经验,能提高农业认识。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农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两部著作了。北魏贾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共十卷,着重介绍了农、林、牧、副、渔各项技术知识,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关于农学和生物学的知识领先世界上千年。

明代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包括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时、开垦、栽培、蚕桑、牧养、酿造以及备荒救荒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又吸取了一些西方先进的农学知识,书中反对“水土不宜”的说法,提倡引进种植外来作物。

总之,中国古代农业有突出的成就,许多农业知识和技术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也是由于缺乏近代西方的分析思维和科学实验,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停留在经验主义的认识上,封闭守旧缺乏创新,到近代就落后于人了。

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也是值得称道的。新石器时人们就会制造“桴”,就是把树木或者竹竿捆成一排,现代人叫“筏子”。稍后又学会了做独木舟。秦汉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船只,造船技术不断很高,如汉代所造的楼船,甲板上高达三层,用途非常广泛。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大战”,孙刘联军把曹操的庞大战船群烧成一片火海,足见当时的造船规模有多大。宋朝以后造船业走向了繁荣,当时无论是在造船技术、船只数量上,都居于世界前列。不但会造河船,也学会了造海船。泉州所造的海船,体积庞大,负载量多,最富盛名。

明代造船业达到了顶峰,当时规模最大的造船工厂有江苏龙江、淮南清江、山东北清河等。明代郑和曾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甚至有人说,郑和当年到达了澳洲。郑和所乘船只称为“宝船”,船身长150余米,宽11米,船桅杆长11.07米,有帆12张,排水量达万余吨,郑和下西洋时规模之大,船只质量之高,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

后来,由于清代,实行闭关锁国,多次颁布禁海令,不许人民下海捕鱼,为了防范倭寇的侵犯,沿海居民迁往内地,十里内成了无人区,造船业因此受到很大冲击,逐步走向了衰落。

中国古代的造桥技术也值得一提。考古告诉我们,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学习造桥。陕西西安半坡村的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可以看到有木桥的痕迹。只有到铁器的使用时代,人们才有工具将巨石打造成造桥的石条。到东汉的时候,中国古代工匠学会造梁、拱、吊、浮四种桥梁。隋唐时期,造桥工艺达到顶峰,到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完全成熟,造桥有了明确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计划。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中国古代砖、石、木等传统造桥的材料逐渐淡出世界造桥市场。

中国古代造桥留下了四大著名桥梁: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洛阳桥和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联拱石桥。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成于公元1192年。桥全长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全桥有十个墩,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桥面两侧筑有石栏,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

最值得称道的是河北赵州桥,它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州桥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石拱桥。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引,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欧洲14世纪,在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

隋代著名石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