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中医药

G、中医药

一提到中医,人们就会想起西医。医学是由哲学发展而来的,要对人施医,首先要对人要有一个哲学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把人看做是一个整体,而且他和自然和社会都是息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所以,中医重视人的整体感觉,重视人体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整体平衡。

西医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西方近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分析思维。哈维认识到肺功能和血液循环,之后西方就特别重视人体解剖,把一个活生生的人解剖成各个器官和肢体,弄清每一个器官,每一部分肢体的功能,分解到每一个细胞的结构,一直到现代生物学弄清了DNA的遗传功能,西医沿着分析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完全必要的。可是,这种分析思维也有缺点,那就是认识了局部并不等于认识了整体,对一块砖在整个建筑中的功能分析得多么透彻也不能代替对整个殿堂的认识,

中医是沿着整体思维发展起来的。它和西医恰好从不同的两个角度来研究人体疾病,中西医是互补的,所以,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也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诊治经验和疗法体系。

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的著名医生扁鹊在诊治病人的时候,创立了“望、闻、问、切”的诊断理论,形成了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医疗著作《黄帝内经》,这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以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的综合上升到理性,由片断到一般,逐步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药学专著,收录了365种药物。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用传统的四诊法,总结出了汗、吐、下、和、温、消、补、消等八法。为中医临床的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华佗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已经开始使用麻醉药物,华佗首创了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保健操——五禽戏。他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叔和写了《脉经》,这是最早的脉学专著。皇甫谧写的《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葛洪的《肘后救卒方》,是一部急救手册,保存了许多民间验方,有很强的实用性。

隋唐时期国家颁布了《新修本草》的药典,收录了844种药物,详细记载了对中药的选择、炮制、煎制、服用等。孙思邈写了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千金方》,此书载方5300个,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宋元时期药物学有很大的发展,北宋唐慎微所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录药物1700多种中草药。

明朝李时珍撰写了《本草纲目》,这是一部伟大的药学著作,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加300多种,并附有1109幅图画。收集医方11096个。是作者经过长期学习,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又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明朝末年,吴有性开创了的瘟疫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他著有《温疫论》。到清代叶天士、王士雄等人对温病学说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治疗疾病,除了中草药意外,还有其独特的针疗和灸疗的体系,称为“针灸”。中医认为,人体有一套“经络”系统,这个系统要保持正常的运行,一旦人的经络运行紊乱,人就要生病了。所谓“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可以用针灸的办法打通经络。即在病人身体某一部位用针刺或用火的温热烧炙。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砭行疗法,周代出现了针灸用针。隋唐时孙思邈曾绘制大型针灸挂图,明确地标出了人体十二经脉的位置。北宋王惟一修编了《铜人俞穴针灸图说》,还制成了模仿人体的针灸铜人。

中国中医药发展、积累数千年,从宏观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研究出一整套完备的中医药理论。有时候,当西医对用些疾病束手无策的时候,中医药往往能够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现在,国外掀起了中医热潮,相信中医的西方人越来越多,大多数中国人相信中医,也不排斥西医,他们比较欢迎中西医结合,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