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名家

H、名家

所谓名家,是指注重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注重研究“名和实”、“名和形”关系的学术派别。他们因为注重辩说理论,就必定涉及到逻辑学的问题。他们对中国的古典逻辑有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处在早期社会,对逻辑学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学说中产生矛盾概念甚至产生逻辑错误也是难免的,有时候,他们还故意制造一些逻辑悖论,向人们揭示当时人们思维的缺陷。

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曾任魏国的国相。曾为魏国制订过法律。他博学多才,魏惠王经常听他讲课。他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齐对魏的压力。作为合纵的主要组织人,在各合纵国他的声誉很高。魏王经常派他出使到其它国家。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庄子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

例如,他的第一个命题:“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虽然,这是一个思维命题,如果和物质世界相联系,显然,他说到的“大一”就是整个宇宙,他说到的“小一”就是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一思想非常像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论”。

他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物体刚产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了。他看到了对立面的转化。《墨经》上提到他们和惠子辩论的问题是:关于“空间”、“无限”以及“观测的相对性”等问题。前面提到的,《庄子•天下篇》说惠施和庄子辩论“庄子知道不知道鱼儿快乐?”的问题显然是逻辑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自然哲学最重要的问题。

公孙龙 (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相传字子秉,赵国人。他是平原君的门客,受到平原君的

厚待。他是一位思辨之士:《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

公孙龙的理由是:根据盟约,“攻魏”是秦之所欲为,赵应该助秦攻魏;赵不攻魏反而救魏是违反了盟约,受到秦的指责;同样,根据盟约,“救魏”是赵之所欲为,秦应该助赵救魏;秦不救魏反而攻魏是违反了盟约,赵也可以指责秦啊!

公孙龙最有名的命题是:白马非马也。

有一天,公孙龙牵着一匹白马出城门,守门有规定:不准牵马出城。于是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了城门。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 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 “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加一种动物。三者的内涵各异,因此白马非马。 这显然是一种诡辩论,“马”的外延包括各种颜色的马,白马只是马的一种,所以白马就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