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老子和庄子

C、老子和庄子

春秋时代第二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老子,据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来隐退著书立说,《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就是他写的。据说他长孔子20岁,孔子曾多次向老子求教关于“天道”的学问。据说,老子诞生于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传说后来他骑青牛出函谷关云游天下。《道德经》是后世产生的道教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

老子是道家学说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 “道”是产生一切物质世界和变化的总根源,它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老子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认为事物有对立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转化的规律是“物极必反”。孔子所以主张“中庸”之道,也许是受到老子“物极必反”的思想影响,为使事物稳定,采用“适可而止”的策略。老子的这些认识比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认识更接近现代辩证法。

在政治上,面对东周的乱世,他主张回到原始社会去:“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统治者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他的政治主张虽不为当时的诸侯各国采纳,后来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的治国方略,由于统治者的“无为”,给人们休养生息的机会,在经济上可以缓解对人民的压力,对大乱以后的早期社会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道德经》是一部韵文哲理诗,它是一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它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铸成,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许多文句成了我们今天脍炙人口的、启人智慧的经典名言,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柔弱胜刚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等。

老子之后200年,又出现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有的说子沐)战国时的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庄子曾作过漆园小吏,虽然生活穷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传说,楚威王听说庄周非常贤能,就派遣使者带着金银财宝去请他去楚国当官。许诺让他当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但是,你难道不见郊外养着的那些用来祭祀当作牺牲的牛吗?用好的食料豢养几年,披着锦绣的衣文,把它牵着进入太庙,当要宰杀它的时候,它再想当一头自由自在的野牛还能办得到吗?他不仅拒绝了楚国的使者,而且送走楚使之后,他还到溪边去用清冽的溪水洗洗自己的耳朵,以免被污染。

他写的《庄子》一书采用寓言式的浪漫主义手法,借用各种自然的道理来比喻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根本的宗旨还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他把老子的思想进一步的拓展和发挥。所以,后世的人们把他和老子的思想并称为“老庄”哲学。《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他本人也被封为南华真人。足见他的思想受到封建帝王的重视的程度。

庄子的哲学主张是:天人合一,逍遥自在,清静无为。他把老子的“无为”思想发挥到极致,主张“无用”。比如说:一棵长得很难看的树被许多人认为无用,用它做大梁,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用它做磨的握柄,要有弯有直的,但这棵树也不合适,用它做车轱辘,但这棵树弯七纽八不能做车轱辘。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是,这棵树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下去。所以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

庄子是一个极善思辨的哲学家,庄子有一个善思辨的对手叫惠子,有一天,他俩在河边,庄子看见鱼从容地游来游去,便觉得鱼是快乐的,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请回到你原来的问话,你一开始就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的心理,那么我就当然也能知道鱼儿的快乐啦!

庄子这位逻辑思维高手,似乎也想到过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逻辑悖论,《庄子•天下篇》中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第一句话是说,飞鸟的样子,在某一瞬间是不动的。第二句话的含义是,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分割不完的啊!这些思辨就类似于芝诺“运动不可能”的逻辑悖论。

《庄子》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绚丽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