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企图在感性世界寻找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他发现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他那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太阳每天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的思想在一定的角度上反映了客观的真理。因为一切事物除了有一定的空间以外,还都置身于时间的长河里面。一切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驰而变化。在这个意义上。“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真理。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可是,只强调事物的变化,看不到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就无法展开对事物的定量、定性的研究。
巴门尼德有更深入的见解,他主张透过表面现象,捉住事物的本质,用理性去把握世界。他说,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和辩论。他认为在纷繁的现象后面,存在着恒定的理性,这是达到真理的道路,靠感官得到的只能是意见。只有用理性才能达到真理的彼岸。那么怎样用理性去把握这个复杂的世界呢,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者存在”的哲学命题。他借助神的谕旨来发表他的哲学理念:
载着我的驷马高车引我前进,极力驰骋随我高兴,后来它把我带上了天下闻名的女神道路,这条道路引导明白人走遍所有的城镇。……女神亲切地将我接待。她握着我的右手,用下边的话语对我说:年轻人啊,你由不朽的驭手伴随着,乘着高车驷马来到我的门庭,十分欢迎!……来吧,我告诉你(你要谛听我的话),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第一条是: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另一条则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这一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者你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来。”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0—31页
巴门尼德的哲学命题“存在者存在”是反对当时一大批古希腊哲学家只注重感性认识,他认为,感觉到的只能是“意见”,而不能是“真理”。比如,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万物皆往”。认为一切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整个世界是不断燃烧又熄灭的永恒的活火。人和社会也是这样,生和死、穷和富、老和少、升和降、曲和直等等,一切都在流动变化。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干脆提出: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无时无刻都在流动着,一条河流总在不停地变成另一条河流,一切都在瞬息万变。
巴门尼德认为,象赫拉克利特这样变来变去,似是而非,我们还怎么能认识和把握世界呢?沿着这条道路什么也学不到。巴门尼德进一步解释道,存在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产生出来的,所以它也不会消灭,它是完整、唯一、不动、无限。它没有过去和未来。这为后来的物质和能量不灭定律的产生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还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隔离分析方法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为了支持老师的观点,有意识地挑战我们感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制造了四个关于运动的哲学悖论:
1、“运动是不可能的”: 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一半路上的点,然后走剩余的一半,剩余的一半还有一半……,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在有限的时间内走完无限多个“一半”是不可能的。
2、“阿基里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是希腊神话中跑得最快的英雄。他要追上乌龟也得一半路程一半路程地追,同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追不完无限多个“一半”。
3、“飞矢不动” 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总是占据一个和自身相等的空间,时间可以无限细分的话,那么瞬间飞箭是不动的。
4、“一半的时间可以等于一倍的时间” 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这个要求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所以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
除了第4个问题是与运动的相对性有关外,第一和第二两个问题是把空间无限分割,第三个问题是把时间无限分割所产生的悖论。它实际上是微积分中的极限问题。芝诺是想说明,感性的推断有时会到达谬误,不能到达真理。在我们生存的四维空间里,如果去掉时间,那么前三个“悖论”的结论都是对的。芝诺“悖论”给后人的启示是,时间是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为了研究“存在者存在”的本质,在一定场合,我们可以舍弃时间的干扰,单独在三维空间、两维空间、一维空间上研究“存在”,问题就要简单得多。后来的自然科学家也正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