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圣经》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而获罪,从此人类就有了“原罪”。就是说,人在出生之前就有了罪,人一生一世都要赎罪,否则他的灵魂就得不到救赎。即使这样,人类尚不足以自救,需要付出的“赎价”太高,人们无力自己补偿。所以,上帝便差遣其独生子耶酥下凡人间,代人受过。上帝借童贞女玛利亚受孕生下他的独生子,起名叫“耶酥”,它是希腊文“约书亚”的译音,就是“救世主”的意思。耶酥最后被活活地钉死在十字架上,用生命和鲜血赎了基督徒的罪。耶酥死后三天复活,多次向门徒“显灵”。据说他要等世界末日再次来到人间,审判世界上的一切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
据近代学者的考证,《圣经》神话中的耶稣,在历史上真有其人。
一、 青年时代
少年耶酥受到了犹太教的深刻的熏陶。对《旧约》经卷的精读给耶酥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犹太人的国家已经被灭亡,人们期盼着建立一理想的国家,实行一种公平、公正的律法,这是一个乌托邦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就需要等待救世主(弥赛亚)降临人间。
在亚伯拉罕、约伯、或者是摩西眼中,上帝严厉可怕,对任何人都不负责任。可是在耶稣的眼中,上帝是那样地伟大,那样地仁慈,他就象是自己的在天之父。
耶酥不同于他人的上帝意识。耶酥觉得上帝的神灵就在自己心中。认为人类都是上帝的儿子。
父亲对于子女,即使是不孝的子女,也会给予最好的东西。耶酥心目中的上帝更会把最好的东西赐给他的子民。耶酥告诉门徒们: “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基督教认为,凡信耶酥者均属上帝之子。耶酥传给门徒的祷告词,后来成为基督教礼拜仪式中通用的祈祷文。
耶酥出生平民阶层。父亲约瑟和母亲玛利亚都是地位卑微的人,是靠劳动谋生的工匠。耶酥的家庭人口众多,在兄弟姐妹之中,耶酥似乎是老大。耶稣还有几个表兄弟,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忠实门徒,即使在耶酥遭到自己兄弟反对时,表兄弟也毫无保留地拥戴着耶酥。
耶酥本来想在拿撤勒展开布道的工作,却未能成功。不仅人们把他的家庭看得无足轻重,而且他自己的家庭也强烈地反对他,根本不相信他有天赋的使命。有一段时间,他母亲和弟弟们以为他丧失了常态,想把他管束起来。据说,更为凶暴的拿撤勒人甚至想把他从陡峭的岩石上扔下去,置他于死地。耶酥明白,他的遭遇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他对自己说:“没有人能在故乡成为先知。”
他来到了迦百农,这是座落在革尼撒勒湖畔的一座小城,他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受到友善的接待,又从这里前往周围一些小城,进行一系列传道演说。迦百农是耶酥年轻时代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地方,这是一个湖区,这里的渔业非常兴旺,渔民们已经聚积了起一定的财富。这些渔民家庭构成了一个和谐平静的社会。他们相对安适的生活为想象和宗教活动提供了条件。耶酥的上帝之国在这里找到了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可靠的信奉者。
二、 天国的理想
耶酥在与约翰相处的这段时间中,关于“天国”的观念大大成熟起来,这是他本人思想自然而然的发展。从这以后,他的口号便是“好消息”:宣告上帝的国已经临近。他报告人们,八种人有福:
“虚心的有福了,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和谦让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慕义若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女。为义所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
——源自《马太福音》第5章
他仿佛是一位卓尔不群的革命家,试图从真正的根基上更新世界,在地上建起他构思的理想国度。 “上帝的国”或“天国”一语,早已为犹太人所熟悉,但耶酥赋予它一种新的道德内涵。
耶酥劝那些富有的人们,要把财富积存在天上。他说:
“不要为自己在世上积聚财富,因为世间的财物会被虫蛀,会生锈,又有贼来偷。要把财富积存在天上。天上没有蛀虫,不会生锈,也没有贼来偷。须知你的财物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源自《马太福音》第6章
在天上积存财富的办法,就是疏财仗义,乐善好施,扶持弱者,救贫济困。耶路撒冷的街市上常有乞丐向路人乞讨,希望得到行人的施舍。一些伪善的法利赛人则经常借施舍之机,大肆炫耀自己,以便哗众取宠。针对这种浮夸虚假的“善行”,耶酥告诫众门徒:
“周济穷人的时候,不要大吹大擂,像那些伪君子一样,在大庭广众面前自我宣传,以博取人家的称赞……你们行善时要暗暗地行,右手所做的不要让左手知道,这样,你们的天父就会赏赐你们。”
——源自《马太福音》第6章
耶酥是彻底的非暴力主义者,不以暴力抗恶,主张以德报怨,停止人们之间的一切争斗,这是上帝之国的道德原则。他告诫众门徒: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走你的衬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迫你走一里,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源自(马太福音)第5章
在耶酥的上帝之国里,已经写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光辉旗帜,更为深刻的是,他提出施爱于人要一视同仁,不分厚薄;要爱敌如友。他在登山训众时告诫门徒:
“你们听见有话说: ‘当爱你的邻居,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逼迫你们的人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源自(马太福音)第5章
耶酥宣称,在现存世界中,罪恶是统治性力量。撤旦是“今世之王”,一切都服从于他。国王们杀戮了众先知,祭司与文士们不做他们要求别人做的善行之事。义人遭迫害,善良者的结局只是哭泣。“现实的世界”成为上帝与其圣徒们的敌人。但上帝将会醒来,为他的圣徒们复仇,这一天即将到来,因为罪孽已经登峰造极,善的统治就要开始。这善之统治的莅临将是一场伟大而突然的变革。世界似乎被颠倒了过来:既然现状是一团糟,为了描述未来,只需把一切都想象得与现实几乎相反就够了,最前面的落在最后,崭新的秩序将统治人类。现在好人与坏人混在一起,如同萎草与好苗长在同一块地里;这本是主人让它们混杂而长,分开它们的暴烈时刻就要来临。上帝之国将如大网一撤,把好鱼坏鱼都捞出来,好鱼妥善保存,其它的都扔掉。这场大变革的萌芽起初会不为人们所认识。它将如一粒芥菜种,虽是最小的种子,但种在地里,却能长成一棵树,鸟儿可以在枝叶间歇息。它还像酵母,揉进面团中,就能使整个面团都发起来。耶酥用一系列常常晦涩难解的比喻,说明天国到来的突然性,和它的不可避免性。
这上帝之国将由谁建立?他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是他天父的意志的履行者。所以,耶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明确无疑的。他将建立上帝之国,这信念完全控制了他的心。他自视为宇宙的改革者。
上帝之国,实际是自信倚偎在天父怀里的上帝之子,所推行的精致的主张,它能够适应于一个不断追求乌托邦理想的单纯教派。但很清楚,它们不可能使整个社会都满足。事实上,耶酥很快就明白了,他那时的官方社会决不会接受他的天国。他以极大的勇气作出自己的决定:离开内心顽梗、见解褊狭的统治阶级,而转向社会中的普通人。他认为,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大更换必将发生。上帝之国的建立,首先是为着儿童和那些怀有童心者;其次是为着被世界遗弃者,为着由社会的傲慢所造成的牺牲品,那些善良而谦卑的人。
耶酥用一个有趣的譬喻解释了他的思想转变,并证实它的正当性:一个国王摆设了娶亲筵席,派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前来赴宴。而宾客个个都借故推辞,有人甚至凌辱那些送信者。于是国王作出一项重大决定:既然重要人物不肯接受邀请,那么好吧,宾客将是那些首先到来者,那些从大路和小径召来的人——穷困者、乞丐和瘸腿人;不论谁来都没关系,这筵席能坐满就行。“我告诉你们,”他说,“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能品尝到我的簇席。”
耶酥的上帝之国是接纳穷人的地方,他认为只有穷人才能得救,福音是传给穷人的,正是向着他们,他带来了拯救的好消息。所有被正统犹太教蔑视的人们都是他热爱的对象。
基督教神学命题之一的所谓“千禧年”, 又称千年王国,就是由耶酥的“上帝之国”的理想引发而来的。它又分“千禧年前论”和“千禧年后论”。 “千禧年前论”是说,在世界末日之前,基督将再次降临人间,并且将亲自为王,统治世界一千年,这也许是以上所说的,乾坤颠倒,穷人翻身,统治世界一千年。“千禧年后论”是说,在世界末日时,基督将亲自主持末日的审判,审判一切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复活的圣徒与基督共享福乐,恶人和魔鬼被投入水火,永受惩罚。
在这场审判中,人们依其生前的行为分成两类,判决由天使们执行。被选者将进入快乐的宫殿中,这宫殿自世界初建时就为他们预备好了;他们将在明光的照耀下出席盛宴,宴会乃由亚伯拉罕、族长们和众先知主持。被排除进天国的人将在地狱里与撒旦及其叛逆的天使为伴,被烈火燃烧,被不死的毒蛇吃掉,那里将充满着受惩罚者的哀哭和毒蛇的切齿的声音。他们死后的命运与生前的命运恰好相反。这说明,耶酥的上帝之国与当时的现实世界正好相反。
三、 耶路撒冷之行
耶酥的上帝之国的思想,对正统的犹太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祭司们已经在他们的会议上提出: 耶酥和犹太教不能同时并存,并决心要除掉耶酥。他们决定:“只要他在耶路撒冷出现就拘捕他”
在耶酥蒙难的最后一周。门徒都相信,随着他们到达耶路撒冷,上帝之国就会在那里降临。而耶酥却已经认识到他的末日即将来临。
星期四(公历4月2日),耶酥大概已得知犹大的叛变,并预见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这天晚上,他和门徒们共进最后一次晚餐。耶酥对其身边的门徒们的柔爱激荡起来;他对每位朋友都说了话,尤其对其中两位:约翰和彼得,说了恋恋不舍的亲切话语。晚餐将尽之际,那压迫着耶酥心灵的秘密几乎脱口而出,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对这伙单纯的人来说,这是极为痛苦的一刻,他们面面相觑,每个人都在扪心自问。犹大也在场。耶酥可能已于某事得到怀疑他的理由,这时想用这句话引起他表情的变化或举止的窘迫,而默认犯下的过错。但这个不忠实的门徒居然能面不改色,相传他竞像别人一样地发问:“老师,是我吗?”
一个民族最伟大的人物,常常是被他自己的民族的人迫害处死的。苏格拉底是雅典人的光荣,雅典人却不能容忍与他同生共处。斯宾诺莎是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犹太教会却以可耻的罪名将他开除。耶酥是以色列人的光荣,以色列人却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