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700年,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从印度旁遮普邦的哈拉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当时这里已有规划整齐的城市建设,有先进的供、排水系统。可是,这个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仿佛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有的说是由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外族入侵毁灭了这里的文明。印度现存的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这部历史典籍中,有关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描述。雅利安人原是活动于欧亚草原地带的游牧部落,大约在公元前1700——前1500年,他们来到了南亚次大陆。
按《梨俱吠陀》的描写,“雅利安”是“高贵”、“正义”的代名词,相对于印度土著居民,雅利安人变成了高贵的种族。雅利安人身材魁梧、白皮肤、高鼻梁,而印度土著居民则身材矮小、黑皮肤、扁鼻子。雅利安人与印度土著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雅利安人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印度土著居民沦为奴隶,被雅利安人称作“达娑”或“达休”(意为“奴隶”,就是战争俘虏)。
从此,印度社会就诞生了种姓制, “种姓”一词最初的含义便是“色,肤色”,就是对不同肤色的人种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种族歧视。印度的奴隶制就是种姓制。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为了奴役印度土著居民,向奴隶制国家过渡,逐渐形成的严格的种姓制度。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祀、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第三等级: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就是奴隶。
第一二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贵贱悬殊,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在饮食方面的限制:
种性制度把食物分为水果、熟食和生食三类。水果类中还包括牛奶及奶制品;熟食指用油和酥油炸的食物;生食指用水煮熟的食物。高级种姓的人不能吃低级种姓的食物和饮料,婆罗门做的食物其它种姓的人都可以吃。而首陀罗的任何食物其它种姓人都不能吃。一般来说,印度教徒要吃其他种姓的食物时,只能吃高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生食”和低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熟食”。各种姓之间不能混用一口水井,如果一个首陀罗使用了其他种姓的水井,就会被认为他们玷污了井水而遭到痛打或被处死。
婚姻方面的规定:
只许在同种姓内通婚,得对不同种姓的通婚,一般允许“顺婚”,即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禁止“逆婚”,即较低种姓的男子不能娶较高姓的女子,否则高级种姓的男子将被开除出本种姓之外。
地位和权利的不同:
婆罗门的社会地位最高,权利最大;首陀罗的地位最低,不仅无权上学读书,就连进庙敬神也没有资格。备受歧视的首陀罗连自己的面孔都不配让高级种姓的人看见。路上遇到婆罗门种姓的人时,首陀罗就得躲在路旁,等婆罗门种姓的人过去后自己再走。
传统职业的不同:
各种性的职业有明确的高低贵贱之分。婆罗门承担同宗教有关的是神圣的、高贵的职业;卑污下贱的工作,由低级种姓的人承担。各种体力劳动都被认为是下贱的,其中扫地和当皮匠最为下贱。高级种姓的人即使穷困潦倒也不能做哪些低贱的工作。否则被?认为有失自己的身份。?
印度从奴隶社会开始的的种姓制度代代相传。各种姓是世袭的,社会地位的高低、经济状况的好坏,大都同种姓有关。几千年来,人们思想受种姓制度的约束,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由此形成深刻的影响,种族歧视至今仍未彻底消除,在印度广大的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在四大种姓中,首陀罗受苦最深。还有那些被排除在四个种姓以外的人们就属于“不可接触的贱民”,其处境比奴隶更加悲惨。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随着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由于种姓制度形成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正在得到极大的克服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