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四)

唤起康德心灵的惊奇和敬畏的第二种东西是“心中的道德定律”。

放眼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历史,迄今为止,我们只经历了两次社会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农业革命引起的,农业革命使原始社会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的狩猎和采集,变成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生产效率成十倍地提高了,从此有了生产过剩,有了私有制,有了国家、军队、法庭等等上层建筑。原始社会解体了,奴隶社会产生了,文明就踏上了有文字记载的历程。

奴隶主对奴隶血淋淋的压榨和迫害,唤起了思想家的良知,人们心中的道德定律被激发了。亚伯拉罕大概是第一个“先知”,他创立了一神信仰。之后的摩西创立了犹太教;耶稣创立了基督教;默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印度的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国的思想家虽然没有造神,但他们和上述的先知们一样,呼吁社会平等,仁爱;与人为善,积善积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些思想家和宗教家的鞭挞下,血腥的奴隶社会得到了人性化的修正。

后来欧洲所经历的封建社会,以及中国周朝所经历的封建社会和秦以后经历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社会,都只是对奴隶社会的一种人性化的修正,不管改造后的社会怎样称谓,我们把它统称为“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所确立的“土地私有,种地交租或种地纳税”的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延续了几千年。

第二次社会大飞跃是由工业革命引起的,对于工业革命所引起的世界变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来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56页

16世纪,血血淋淋的原始积累,就引起了莫尔、康帕内拉等思想家的愤愤不平;19世纪早期,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同样激起了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人的良知,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但是,他们只有空想,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马克思看到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总是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报酬,以至于工人的工资所得买不起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于是社会出现了生产过剩,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进入了经济危机状态。马克思认为这一切都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马克思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这一变革的动力,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指出的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超过了柏拉图的“理想之国”;也超过了耶稣的“上帝之国”,它是人间的“天堂”,它给生活在早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莫大的鼓舞,为此他们不惜流血牺牲,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无产阶级专政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美好的理想。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一根鞭子,它鞭挞着资本主义不合理的体制缺陷,促使它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否则资本主义的丧钟就会响起,为富不仁的资本家将受到“末日的审判”。

“自由主义”思想创造出资本主义社会;“集体主义”思想创造出社会主义社会,无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必定要经历人性化的改造。不论改造后的社会怎样称谓,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工业社会”。“商品生产,市场经济”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它也将长期延续下去。

更深入的研究会发现:人的梦想和私欲是文明发展最原始的动力,但是,要追求个人的梦想就必须遵循社会的公德和法律;要实现个人的私欲就必须对社会做出奉献,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大概就是康德感到惊奇和敬畏的道德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