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与周恩来一起到湖南视察。
一天,两位领导人同乘一辆小轿车浏览长沙市容。车子行至湘江的橘子洲头。毛泽东目睹江面上帆影点点,百舸竞渡,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在这里与同学们纵论天下的情景,不由得豪情勃发。于是提出与总理做对联互娱,他即景咏出上联: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该联出得巧妙,又即景扣情,将眼前穿梭般的船只与千古不移的江洲自然地融于一联,而且“舟”与“洲”的读音相谐,要想对出下联,难度颇大。素有“才子”美称的周总理一时之间竟也未能对出。
小车离开橘子洲,往市内各处胜迹驶去。行至天心阁时,毛泽东向周恩来介绍这就是以前与同学们常来聚谈的天心阁。周总理顺着他的手势往外望去,忽见一群鸽子从阁中飞出。目睹此景,想到毛泽东出的上联,才思敏捷的周恩来立即想出了下联。“有了!”他一拍大腿,高兴地说道: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句下联对得十分工整、贴切,天衣无缝。毛泽东听罢,会心地笑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由来
1955年年底,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情况下,中央领导同志着手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思索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55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和天津分别找14个省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讨论发展农业问题。经过共同商议,由毛泽东起草了《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通知,交给上海局及各省委、自治区党委。1956年1月10日,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1月23日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随后,中央邀请各界人士、人民团体负责人共1375人分组进行讨论。1月25日下午,毛泽东召集最高国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从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工业、运输业、农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亲自参加了这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那时,他们工作紧张得很,毛泽东叫作“床上地下”,就是起了床听汇报,听了汇报才上床休息。毛泽东认为这些汇报很好。这是一次重要的调查,边汇报,边议论,总结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反对了教条主义,反对了我们学习苏联经验中那些不适合中国情况的东西,明确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央政治局又作了多次讨论,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进一步研究苏联和某些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教训,并且检查了我们过高地估计了战争危险,因而不重视发展沿海工业的问题,在行政措施上照搬苏联的做法等等。毛泽东集中集体的智慧,并根据周恩来的纪录稿整理成《论十大关系》的讲稿。10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向与会同志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接着,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时,又对十大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便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历史文献。
周恩来曾概括过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关系。前五种关系是属于经济方面的,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种关系是属于政治方面的,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其目的,在于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了自己的建设道路、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这是“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有什么受不了,辩证就是嘛!
历史学家周谷城早年曾和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共过事,后来又一同搞过农民运动。蒋介石叛变革命引起十年内战,周谷城和毛泽东分开了。新中国刚成立时,周谷城担心自己没有追随共产党继续革命转而从事学术工作,毛主席对此会有什么想法。但毛泽东一如既往,待他像挚友一样,一直关心着他的学术研究,鼓励他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敢于坚持真理。
1957年仲夏的一天,毛泽东邀他到中南海露天游泳池游泳。游罢上岸,坐在藤椅上谈心。毛泽东拿起一本《汉书》,翻到赵充国主张在西北屯田戍边的一段,对周谷城说:“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之八九,但到后来,逐渐被人接受了。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在过去历史上,或现在。”
周谷城因不满于苏联方面的一些有关逻辑的著作,曾在《新建设》上发表过一篇《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文章,刚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这件事被毛泽东知道了,有一次他到上海,把周谷城请去,打过招呼后,毛泽东手拿一本《新建设》杂志,对周谷城说:“关于逻辑,你说得最明确。”周谷城说:“不得了,火箭炮似的批评冲起来了,我受不了。”毛泽东说:“有什么受不了,辩证就是嘛!”周谷城说:“我的意见很少人赞成,我很孤立,成了众矢之的。”毛泽东说:“你的意见有人赞成,并不孤立。人民大学里的一个刊物,好像是《教学与研究》上,有人写文章,引了你的意见。”周谷城说:“我没有看见。”毛泽东说:“我可以叫人寄给你看看。”还一再鼓励周谷城:“不要害怕,要积极地写。”后来果然有人寄来了几本刊物,书里引用周谷城的意见的地方都折了角。
毛泽东曾请郭沫若为他润色诗稿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毛泽东在文学上的天赋和造诣也是非常惊人的。毛泽东的诗词多以自己的革命历程为主要依据,谦逊好学的毛泽东有时候也请人修改自己的诗词。1959年,毛泽东作七律《到韶山》《登庐山》两首。9月7日写信给胡乔木,说:“诗两首,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沫若于9月9日和10日两次写信给胡乔木,很直率地提出了修改意见。9日的信说:“主席诗《登庐山》第二句‘欲上逶迤’4字,读起来似有踟蹰不进之感。拟易为‘坦道蜿蜒’,不知如何?”在10日的信中说:“主席诗‘热风吹雨洒南天’一句,我也仔细反复吟咏了多遍,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谐协。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以示大跃进,似较鲜明,不知如何。古有成语,曰‘挥汗成雨’。”胡乔木即将两信转呈毛泽东。
9月13日,毛泽东又写信给胡乔木,说:“沫若同志两信都读了,给了我启发。现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郭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
就这样,毛泽东根据郭沫若等同志的意见,将《七律•登庐山》中的两句做了修改,并很快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