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新闻写作,如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著、讲话、谈话、批语、按语、电报、书信等,形式非常丰富。他以“子任”的笔名,发表在1933年8月13日中央军委机关报《红星》第四版上的《吉安的占领》,是他最早的一篇战地通讯。
吉安是江西西部重镇,地势险要。1930年2月至8月,红四、五、六方面军与中共赣西南特委曾调动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几次围攻吉安城。同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第九次攻打吉安才一举攻克。《吉安的占领》这篇战地通讯,是毛泽东1933年被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排挤出红军领导岗位后,研究、总结红军攻打吉安八败一胜的经验教训。稿子送到编辑部,很快由当时任《红星》报负责人的邓小平同志安排发表了。
《吉安的占领》这篇通讯的写作,在形式上与红军时期大多数战地通讯采用的先述后评形式相同。首先,在叙述战斗经过的部分,体现了作者为增强新闻通讯现场感所作的努力。生动的现场描述,使读者仿佛身处1930年10月4日红军攻打吉安的战斗场景:“这一天月亮儿还没有落尽的时候,我们的队伍已经开进了。真珠山方面,打响了,这是城西北角上。接着城的北部骡子山打响了,我们的四军就开展在这两个方面。城冈山方面也接触了,这是城南部与西南部,部队是我们的第三军。我们包围了吉安。晚上看不见的红旗——到东方的红日涌出来的时候,一齐都看见了。猛烈的步枪声、机关枪声、迫击炮声,比过年打鞭炮还要热闹。很多的红旗,发现在第二线,这就是无数的赤卫军与少先队,人都伏在地上,因为敌人的炮子的射击超过了我们赤卫队的头上……”
同时,毛泽东精辟地分析了攻吉战役的经验教训,指出:“此次攻吉战役军事上是有缺点的,如兵力没有集中,就进行攻击,那时集中了的只有四军与二十军,三军还没有完全赶上,十二军还差一天路,都是陆续地进入吉安的阵地。如果迟一天攻击,整个一军团的部队都集中,就可以举行同时包围,同时攻击,不至于当四军的一部打进城去了敌人还能从城西调动队伍举行反攻,把我们入城的部队打了出来,使我们不能在四号的白天把邓英全部俘虏,这是一。再则,三号晚上夜间攻击计划,也是不适当的,因为这是阵地战,敌人有坚固的工事,红军地形不熟识,应该经过开进与侦察的阶段,不至于把部队爬上了阵地,发觉不适当,也无法改变,要到四日晚上才能重新来一个配备,这也是白天未打进去,不能把邓英全部消灭的一个原因。还有三军团的使用不放在吉水峡江,而放在离吉安很远的清江,以致邓英能够坐船逃跑。”
由于毛泽东同志此时在中央苏区受到“左”倾路线领导者的排挤,被迫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专职政府工作。对“左”倾盲动主义者在军事上实行的一整套不切实际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只能采用写文章这种间接的方式,希望能对当时的军事斗争起一定的借鉴作用,尽量减少“左”倾路线的严重危害。为此,毛泽东在《吉安的占领》中特别强调了攻吉战役的意义,指出:“根据红军负责同志的意见,此次占领吉安的教训是反对了立三路线的主张(反对打吉安,主张打九江,他们说先打吉安,后打九江,是断送中国革命高潮)才把吉安占领了,这次的占领吉安,是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所写的这篇通讯,开了领导干部动笔写战地通讯的风气。在此文后,罗瑞卿、刘亚楼、陈伯钧、李聚奎、袁国平、耿飚、谭政、舒同等红军师团以上领导干部,都先后在《红星》报发表过战地通讯,从而使《红星》报战地通讯的作者的阵容体现出颇为广泛的群众性,也使这一时期成为各党、政、军领导同志亲自动笔撰写战地通讯最为兴盛的时期。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影响
1935年10月7日,党中央、毛泽东率领红军陕甘支队登上了甘肃固原县西南的六盘山。六盘山,南连秦岭,北濒大河,逶迤百里,峰峦重叠。西兰公路曲曲折折,盘旋而上。它是长征路上最后一座高山(主峰海拔2928米),过了这山,直到陕北,就再没有遇到高峰险岭了。只见红旗猎猎,迎着秋风漫卷,分外壮丽。当时,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转战到了西北地区,心情是何等激奋!毛泽东登临远眺,赞赏道:“这里真是好地方!”
随后,毛泽东写下著名辞章《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气势磅礴、意义深刻的战斗诗篇,回顾了红军万里长征的战斗历程,抒发了战士们登上高峰、指点江山的壮志豪情,表达了红军英雄们北上抗日的坚强决心。
这首壮丽辞章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鼓舞了广大红军指战员,而且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也激励了新四军、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而英勇奋斗。
1942年8月1日,在《淮海报》的副刊上,曾以《长征谣》为题名刊载了毛泽东的这首词作,内容与后来公开发表的《清平乐•六盘山》基本相同,全文是:
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长征谣》曾在新四军、八路军中广为流传。
1947年3月,在国民党反动派侵占延安的艰苦日子里,有一支向北转移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在途中被国民党军包围,经过5天5夜苦战,精疲力竭,弹尽粮绝。最后,支队长下令:把剩下的手榴弹分给战士们,准备天明后与敌人拼命。这时,支队长很想再听一听党中央的声音,于是他打开一台即将毁掉的收音机。他听到一位播音员以饱满的情绪、铿锵的音调朗诵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那充满乐观主义的气势,给人以生的信念,鼓舞人们要顽强地战斗,争取胜利。支队长听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地宣布:“同志们,前令撤销。刚才毛主席说了,枪在我们手中,我们就能够战胜敌人,不回到纵队就不算好汉。”战士们顿时振奋精神,千方百计克服艰险困苦,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重围,胜利地回到了大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在国内外进一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拍摄的解放大西北的纪录片,即以《红旗漫卷西风》为片名,在广大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常喜欢引用毛泽东的词句来表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对某种事业的执着追求。“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词句,已成为鼓舞人们奋发前进、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精神力量。这正如迪克•威尔逊所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毛泽东的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这种决心和毅力的象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