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践基础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践基础

一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没有公有制经济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当前有些人脱离实际和超越阶段来理解公有制经济,把公有制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私有化划等号,担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没必要的。邓小平指出:“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业、农业、商业和其他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事实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并不矛盾,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当看到,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发展竞争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些年来公有制的经济比重是在下降,但并不是规模的萎缩和绝对量的减少,恰恰相反,其绝对量却大幅度增长了。截止到2001年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已高达10.93万亿元,公有制经济在总量上仍占主体地位。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是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首先,量是指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量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全国的土地、矿藏、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都是公有的。其次,质是指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并不是国有经济的比重越高越好,国企数量越多越好,关键是国有经济要掌握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适当收缩国有经济运作的战线,强化国有资本运作的力度和技巧。这样国有经济比重会下降一些,但提高了效益和效率,抓住了关键,所以控制力会大大增强,从而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得以保持,也使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内,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从1989年到2001年,虽然国有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68万户,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元增加到1652亿元,年均增长11.67%,比GDP年均增长9.3%高出2.37%;实现利润从7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年均增长10.22%;平均每户实现税金从100万元提高到78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9115元提高到5772元;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由7033亿元提高到39588亿元。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截至2002年7月,国有经济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按销售收入计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石化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72.0%,冶金6.%,铁路83.1%,兵器99.5%,船舶与航空航天8.5%。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1998年我国国有大型企业中有5户进入世界500强,其中石化集团营业收入30亿美元,排名73位,到2001年,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国有大型企业上升到11户,其中,国家电力公司以8亿美元的营业额位居第60位。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可见,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非但没有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相反却加强了其主体地位。

二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完整的经济体系,没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但是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也不可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们在市场这个条件下相互联接、相互融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对商品经济的否定,而是以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以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存在为前提,亦即社会经济是由社会分工体系中众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组成,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没有众多的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就不可能形成市场经济。这些经济实体不仅应当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应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它们各有长处,各有短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强化各自长处,弱化各自短处,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各个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与公有制经济单位一样,都是按市场经济的活动方式进行商品生产经营的,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要,受市场价格的引导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速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深刻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是为了国民福利、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我国国民财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我国经济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增加供给、解决就业、交税创汇等方面与公有制经济发挥着同样的功能和作用,还可以补充公有制经济的不足。个人把钱存在银行,个人财富不断增长但同时长期游离于个人之外,国家就可以调拨这大批存款,用于国家建设,投入国民经济的运作过程。这样,个人财富就通过银行中介而被社会化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剧烈,必然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使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形式大量涌现。与此相联系,随着所有制结构运行的深入发展,初级形式的经营合作,必然向资本联合方向转变。多种经济成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经是经济运行自身发展的客观现象。目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多种新的企业组成形式,各种经济成分在融合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不但没有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反而起到了两方面作用:第一,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家有能力采取控股的形式,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调动大批非公有制资本,从而提高了公有经济的控制力,更加巩固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在推进着非公有制经济向社会化发展。非公有制与公有制企业互相参股、购股,组成混合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可以大显身手。正如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