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坚持马克思占有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思想,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我们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晚年针对俄罗斯农村公社发展道路问题指出,

在俄国“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5页。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俄国可以“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5~36页。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我们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都有吸收资本主义成果的思想。他们肯定了资本主义现实的生产力发展,认识到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开拓了世界性市场,高度的社会化使得交往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在探讨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时,指出俄国如果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就可以尽快地发展起来。列宁在他的著作中也反复强调了社会主义继承和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必要性,他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1页。

他还针对那些主张与资本主义一刀两断的“左”的论调指出:“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3页。

我国的社会主义由于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经济任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任务相通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经济滞后,与西方的差距很大,面对百废待举,举步维艰的困境,如何尽快的在贫穷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认真研究了马列主义,强调在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这是我们新时期发展的起点。

早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就多次提出,要把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出发点。1977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要使用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技术。搞现代化,理所当然不是拿落后的技术做出发点,而是用世界的先进成果作出发点。”《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页。

1978年邓小平又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9页。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3页。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除了从一般意义上继承马列主义关于必须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外,另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首先,从现时代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趋势上来论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时代性。邓小平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77页。

。任何国家不可能具有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自然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只有调剂余缺,才能满足和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其次,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锁国。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是我们提高生产力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路。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中的应有之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勇敢的开拓意识和彻底的实践品格,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对利用资本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证。

首先,创办经济特区。邓小平首倡创办经济特区,作为了解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窗口”。经济特区在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使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高。经济特区的成功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带头作用,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在特区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

其次,实行“一国两制”。这不仅是祖国统一的具体途径,也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有效方式。“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设置经济特区,开办“三资企业”和允许国内开办私人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构想。这种构想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某些地区较长时期的保留完整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对资本主义加以利用。以香港为例,香港经济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商贸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其经济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上代表国际惯例。我们可通过和香港的多领域合作向国际惯例靠拢,使香港真正成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以及跨国公司投资内地的中介和枢纽。这对加速内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可见,“一国两制”有利于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有利于促进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对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惨痛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并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把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继承和发展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伊始,由于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使列宁不得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这种政策引起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决定满足农民占有和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的要求,以刺激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1921年3月初,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开始复苏。

新经济政策其真正意义表现为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转而恢复了资本主义,因为新经济政策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关系的某些活跃。列宁指出:“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引上资本主义的轨道。这在经济上是行得通的,因为在有自由贸易成分和一般资本主义成分的地方,都已经有了——这种或那种形式、这种或那种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9页。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在一定的限度内的发展对工农国家有利,实行国家监督就能把在一定限度内不可避免并为苏维埃国家所必需的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学习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率先在农村改革。新经济政策思想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观点,都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同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相比,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农业国。列宁认为,由于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决定了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一条特殊的道路,必须从解决农村问题起步。邓小平也认为,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改革也必须从农村开始。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那么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邓小平指出:“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7页。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指出改革要从农村开始,率先解决农村问题,这就抓住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关键。

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主要是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果断地决定,解散三级所有、政社不分的人民公社,废除统购统销政策,支持广大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开始变成一个完备的经济核算单位。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的现实,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农村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对农村改革的设计之一,便是搞多种经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中全会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贸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

农民听到三中全会的声音,开始大力发展家庭副业,搞好自留地,从事市场贸易,使中国农村出现了生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来了。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大力提倡农村的专业户、专业队、专业组、专业工发展个体经济。报告指出,要通过订立合同和其他形式,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员个人或合营经营服务业、手工业、养殖业等;鼓励农民搞家庭副业,允许存在群众所说的“自留人”;提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战略性措施。1987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5号文件指出,我国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进行了初步改革,合作经济正在完善,个体私人企业有一定发展,农村经济将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应当对私营企业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十六字方针。随着农村私营经济的迅速兴起,农村集贸市场也开始大跨度发展,1976年全国农村集市有29227个,到1982年已达118个。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依据邓小平因地制宜的思想,农业结构作了调整。目前,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等农作物生产布局进一步向优势产业集中,优质专用农产品面积进一步扩大,畜产品、水产品保持高速增长,我国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跃居世界首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从1990年到2001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2%。农村多种经济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

农村改革内容总的来说就是用搞责任制,抛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就出现了许多剩余劳动力,怎么办?1987年8月,邓小平说:“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

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成效,超出了邓小平的预料,他说:“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经营,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业绩。”《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库》,第387页。

乡镇企业通过改制,绝大部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目前,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改革是一次影响中国和世界进程的伟大事件,为经济起飞铺平了基础和道路。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继承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选择农村作为中国改革的起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极其英明的。这一选择,保证了中国的稳定,从而也创造出将来在稳定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继承列宁的商品经济思想,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列宁指出,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于1921年果断地提出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务实求效的实践精神,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6页。

这一论断实际上就揭示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就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而言,它们不是哪种所有制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因而它们也就不为哪一种所有制或社会经济制度所独有,只要它们得以产生的条件存在,它们就必然存在。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逾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及其发挥作用所形成的管理方法,没有阶级性,它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它们“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各种经济成分的政策进行了积极稳妥的调整和改革。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一开始就结合中国实际,直指纯粹计划经济或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僵化的经济关系体制,要求人们在观念上彻底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摒弃不符合现实经济条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按商品经济所要求的市场经济组织国民经济的运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与公有制经济单位一样,都是按市场经济的活动方式进行商品生产经营的,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要,受市场价格的引导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速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继承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商品经济思想,坚决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我国将进入一个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对此,毛泽东在19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8页。

。毛泽东特别讲到利用私人资本主义——“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页。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强调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节制资本而不是挤走资本。毛泽东还说,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在毛泽东看来,允许一部分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仍有积极的和进步的作用,它可以满足人民的部分生活需要,同时,由于少数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还可以对社会工商业起一个促进和竞争的作用,以利于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发展非公有制的经济思想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是继承与突破、坚持与发展的结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待资本主义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不失时机地要求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6月,邓小平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一文中否定了资本家阶级的存在,把原工商业者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充分肯定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邓小平否定资本家阶级存在的论断,对“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混乱不堪的理论问题来了一个釜底抽薪,显示了理论上的彻底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第一次真正地把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深刻地阐述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等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首先,邓小平对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作了继承。第一,两者都是在科学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一切从国情出发,特别是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条件下,重新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第二,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以既利用又限制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是既利用又限制的。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在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继承了毛泽东既利用又限制资本主义的基本方针,从而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越走越宽。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它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对内经济搞活;二是对外经济开放,其实质就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

邓小平主张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侵袭。邓小平指出,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既利用又限制资本主义的基本方针的具体反映。

其次,邓小平对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作了发展。毛泽东虽然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在国家建设的实践中长期坚持。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而且又以新的内容充实、发展了这一思想。第一,战略目的具有差异性。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在政治策略上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而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原理,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主要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毛泽东主要强调利用本国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民族资本,邓小平则立足于本国,放眼世界,更强调利用外国资本。邓小平指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世界上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3~23页。

在谈到怎样利用外资的问题时,邓小平指出:“不管哪一种,我们都要利用,因为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个条件不用太可惜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8页。

所以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要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地利用外国资本。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又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发展生产力的时代高度发展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服务。

总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他们思想的继承与突破、坚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