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及其伟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及其伟大意义

1956年我国的三大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尽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些失误和偏差,特别是1955年夏季开始,以批判“小脚女人走路”的“左”倾为先导,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一马当先,带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结果大体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本来需要13年左右从1956年算起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有两个基本事实必须肯定,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这样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是在国民经济基本上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二是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实现的。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经过改造,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1952年相比,1956年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的比重由1.5%上升到53.%,公私合营经济的比重由0.7%上升到7.3%,这三种经济成分之和已由21.3%上升到92.9%。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占67.5%,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占32.5%,资本主义工业下降到接近于零。在商品零售额中,国营和供销社商业占68.3%,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商业占27.5%,私营商业下降到.2%。这一切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一,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我们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三,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的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1980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的谈话中讲道:“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那时,在改造农业方面我们提倡建立互助组和小型合作社,规模比较小,分配也合理,所以粮食生产得到增长,农民积极性高。对资本主义商业,我们采取赎买政策,一方面把它们改造成公有制,另一方面也没有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长期允许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存在,根据自愿的原则,其中大部分组织成合作社,实行集体所有制。由于我们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采用这些方式的,所以几乎没有发生曲折,生产没有下降还不断上升,没有失业,社会产品是丰富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年,第313~31页。

总之,“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年,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