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初步设想。

关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有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决不能把革命停下来,应立即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明确提出过渡时期的概念,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以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

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俄国的国情,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对农民运动的态度》一文中指出:“我们将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且恰巧是按照我们的力量,按照有觉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我们主张不断的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3页。他还认为:“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页。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坚定地认为,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地位,走向繁荣富强,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落后的旧中国无法一步到位,因为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即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1~652页。

1937年5月,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6页。

毛泽东在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革命转变的思想,指出:“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的报告中就指明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在毛泽东看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先决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为由新民主主义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必要前提。

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对转变问题的论述,逐步形成了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要“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任弼时指出,俄国在1913年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2.1%,而我们现在还只有10%,有什么办法转入社会主义呢?当然,我们有苏联的帮助,转入社会主义时,工业的比重可以不必达到0%以上,但大致说来,总不能少于30%,所以全国胜利后,我们仍需要有两三个五年计划才可转到社会主义。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毛泽东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选集》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页。

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经济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这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最初任务不是消灭阶级、国家和商品生产,而是逐步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国有经济,为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物质条件。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最初设想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为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

总之,我们在革命胜利后的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的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7页。

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事求是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国情进行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首先,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国情作出了分析。

经济上,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是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工业占10%左右,农业占90%左右,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在占旧中国经济10%左右的现代性工业中,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本占80%,集中了价值达100亿美元至20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占20%。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这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形成了占领导地位的新民主主义的国营经济。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并鼓励其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对于占国民经济90%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用谨慎地、逐步地和积极地引导向合作社经济方向发展。这个“基本事实”的提出,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奠定了一块基石。

19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从经济类型的性质上,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明确地提出了五种经济成分,他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3页。

由此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必须实行在国有经济指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而以私有经济占主体部分。这是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共同发展,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富强国家的必由之路。我们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准备。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特征的突出表现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表明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的,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当时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镇压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反抗,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第二,我国的历史特点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中,27人是党外人士,副主席6人中,3人是党外人士。但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它所执行的政策符合工人、农民的利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的建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

文化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既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又是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8页。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们分别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科学内容和大众方向。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新民主主义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

其次,毛泽东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正确地把握社会经济中的矛盾关系,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处于对立地位的,它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不能任其泛滥,否则就会危害国计民生。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明确地指出:“中国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任其泛滥的。它将从几方面被限制——在活动范围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在市场价格方面,在劳动条件方面,我们要从各方面,按照各地、各业和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对于资本主义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页。接着又指出:“限制和反限制,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2页。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面,所以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现阶段,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不能忽略同资产阶级也有联合的一面,因为提出这些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了发展生产。第二种矛盾是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不仅不可以削弱,而且必须加强。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为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国情,正确制定阶级政策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最后,毛泽东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这是因为,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他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的胜利,从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0页。

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就使中国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上,毛泽东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指出不应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进攻。在七届三中全会方针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到1952年,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可能性。

第一,确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过渡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巨大贡献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并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奋勇作战,追歼残敌,消灭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残余势力。1951年10月,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至此,全国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外,全部国土获得解放,实现了自辛亥革命以后近半个世纪的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当时,随着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各地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在陆续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基础上,各地普遍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地方人民政府。到1951年3月,全国已有23个省9.8%的县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地方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一系列运动,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开始形成,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并得到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尽管它在中国现代工业中所占的经济比重只有10%左右,但它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大多是与人民生活相联系的轻工业。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民族工业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资本主义经济,所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在他们当权的20年中,聚集了价值近200亿美元的巨额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同时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80%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企业,没收这些企业为国家所有,就可以直接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新中国建立后,对官僚买办资本企业,采取接受下来,实行监督生产,然后逐步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办法。对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按照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管制、征用、代管、转让等形式,逐步的收归新中国所有。这些企业经过改造,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尽管我国的生产力还十分落后,但在国营经济中已拥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化大生产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通货膨胀的遏制,物价的调整,国营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并在国有经济中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强,国营经济产值的比重由199年的3.75%上升为56%,在重工业中约占80%,在轻工业中约占0%。此外国家还掌握了铁道、航运、银行、外贸等经济命脉。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大生产的国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重要的经济条件。

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了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同时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逐步建立了新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在全国范围内接收了国民党政府所属学校,废除了原来的反动政治教育,同时在学校中建立了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从1951年到1952年秋,先后开展了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大多数知识分子克服旧思想,接受了新思想。1951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全国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日益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指导地位的牢固树立,为我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理论保证。

第四,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持,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对新生的中国采取不承认态度,并采取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禁运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对政策,对我国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充满着向上发展的活力,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这对新生的中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新中国刚成立,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中,苏联给予我们无私的援助,援建了156个项目,并派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来华帮助我国搞经济建设。苏联又是最早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他们所取得的社会主义成就和建设经验,对我国具有极大的榜样示范作用。向苏联学习,“一边倒”,就是我国当时外交政策的重要一部分,这也就成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