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由美国发起,于1921年11月12日至次年2月6日召开华盛顿会议,以协调美、英、日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斗争愈演愈烈,中国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混战规模愈加升级,人民生活更趋恶化,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烈愿望,促使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逐渐走上联合战线的道路。
中共二大所作的关于组织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中就已经提出,要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及其他革命党派,而联合的方式是实行“党外合作”。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议,以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建立联合战线,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会议经过充分讨论,接受了马林的建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着重讨论了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问题。大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指出,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其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强大的群众作为共产党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正式形成。
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虽然一直坚持着民主革命的立场,但在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找不到革命成功的真正出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转向以俄国为师,开始把中国革命同遥远的俄罗斯的斗争结合起来。1921年8月,孙中山写信向苏俄政府表示:“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特别是你们苏维埃的组织、你们军队和教育的组织,并向我的朋友列宁以及所有为了人类自由事业而有许多成就的友人们致敬。”这表明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产生了联俄的愿望。
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变和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联合地方军阀势力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路线彻底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向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8月下旬,马林与孙中山在上海会谈,正式提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提议,孙中山立即接受这一建议。陈独秀、李大钊、林伯渠等也多次与孙中山会晤,讨论改组国民党和振兴中国的问题。孙中山在困难的环境中看到把力量联合起来的价值,欢迎苏俄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1923年1月,苏联政府代表越飞与孙中山会晤,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放弃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幻想和欢迎社会主义苏联政府的帮助。至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正式确立。
孙中山在确立联俄联共政策的同时,从1922年9月起,采取切实步骤开始改组国民党。9月日,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的会议,1923年1月1日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提出“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8月,孙中山派出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政治、军事和党务。10月,苏联政府派出的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被孙中山聘为政治顾问。此后,大批苏联政治、军事顾问来广州协助工作,许多中国共产党员也参加了国民党改组工作。10月25日,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召开,讨论国民党改组的必要性和改组计划。孙中山指派廖仲恺、谭平山等9人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负责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2月,李大钊应孙中山邀请到达广州,帮助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孙中山联俄联共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遭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反对,邓泽如等11人联名上书孙中山,攻击共产党,反对改组国民党。孙中山严厉批驳了国民党右派,毫不动动摇地将国民党改组工作进行下去。
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帮助下,192年2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这次大会。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主张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关于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权利,为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私有。关于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以使“耕者有其田”,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新三民主义把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和三大革命政策结合起来,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方面是一致的。新三民主义因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实际上也是当时中国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李大钊、谭平山、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10名共产党员被选为委员和候补委员,接着又改组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共产党人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和农民部的部长。随后,全国大部分省市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重新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改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