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第二,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第三,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第四,涌现出一大批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分子,并形成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从1919年7月至1920年1月,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三次论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论战。双方主要代表人物为李大钊和胡适,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争论。

第一,胡适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进口的“主义”,是无用的;李大钊认为问题与主义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离不开主义,解决中国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第二,胡适反对所谓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李大钊指出,对于中国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一个一个具体问题解决的希望,而根本解决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

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双方主要代表人物为陈独秀、李达、李大钊等人和张东荪、梁启超等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争论。第一,张、梁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社会主义才是真正“开发实业”的方法。第二,张、梁主张的调和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等改良主义手段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无产阶级应采取革命手段,夺取国家政权,剥夺资本家的特权,发展生产力。第三,张、梁反对成立中国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组织“民众的实力”,实现“中国彻底的大革命”,就急需组织一个“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共产党。

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这场论战于1920年9月开始,以1921年中共成立前后最为激烈,至1922年年初,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结束。双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与蔡凌霜、区声白等。马克思主义者主要就三个问题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第一,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和国家,尤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谬论。明确指出,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后,一定要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否则,共产主义不能实现。第二,针对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约束,主张个人绝对自由错误观点,指出:在人类社会中,离开社会的个人“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第三,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在生产方式上反对集中,在分配方面反对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错误观点,指出:只有依靠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使各地方各职业的生产保持均平,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通过上述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些论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