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洋务运动的启示

四、洋务运动的启示

洋务新政是晚清时期清政府的第一次改革运动。这次改革运动的背景,是许多官僚士大夫所认识到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大变局”。时代变了,统治手段也必须有所变。所谓变,亦即以传统为对象的改革,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如同历史上任何改革一样,洋务新政也只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洋务新政确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纲领。尽管这个纲领招来了后人的许多批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这一纲领在承认了“中体”需要西学扶持的同时,让西方文化在中国有了输入的通道和立足之地。我们在批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妄图采用西学维护封建主义之“体”的同时,也要看到,当洋务派一手护“中体”、一手抓“西用”之时,实际上是让自己的肩膀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其最大的成果并不是生产出了坚船利炮,而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播下了现代文明的种子,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

洋务派通过举办军事工业使清政府的海军实力超过了日本海军实力,到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拥有的舰船吨位和先进程度,排名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如北洋水师所拥有的大吨位巨舰“定远”“镇远”,乃当时亚洲最大、火力最强之舰。应当说,从物质、技术意义上讲,相对“落后”的是日本海军。然而在海战中“挨打”的却是北洋水师。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被击沉四舰,而日本海军却无一舰沉没。此战北洋水师虽然吃了大亏,但主力仍在。然而视海军为己有的李鸿章之流为保存实力,竟下令舰队躲在刘公岛避风,结果被锐气正盛的日本海军围困在刘公岛,导致全军覆没。战争结局是签订割让台湾、赔偿巨款的《马关条约》。一个拥有强大而先进海军力量的大国竟败于实力逊于自己的蕞尔小国,令国人震惊不已。当时的有识之士似乎并没有一概而论地感叹“落后就要挨打”,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败,非败在实力,而败在制度。也就是说,不是落后在武器上,而是落后在制度上。正如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所说,没有现代化的组织与领导,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就相对难以发挥作用。这些有眼光的人认识到,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逐步改革了旧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新型的能促进社会进步的现代社会关系。正因为日本在这方面比中国先进,所以它能以不如中国的实力打败中国。看到了这一点,甲午战争失败三年后,以引进先进技术为特征的洋务运动让位于以变革制度为特征的维新变法。